 杜子春   东汉经学家,西汉末从刘歆受《周礼》。世乱连年,歆弟子先后死,惟子春至明帝永平初尚存,年近九十。东汉儒者郑众、贾逵并从受业。自此,《周礼》之学始传。杜子春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杜子春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
	  杜子春   东汉经学家,西汉末从刘歆受《周礼》。世乱连年,歆弟子先后死,惟子春至明帝永平初尚存,年近九十。东汉儒者郑众、贾逵并从受业。自此,《周礼》之学始传。杜子春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杜子春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   
      班婕妤   西汉女文学家,班况女、班固祖姑,贤才通辨,成帝即位初,选入后宫,始为少使,后为婕妤,成帝悦赵飞燕而失宠,鸿嘉三年为赵飞燕所谮,恐久将被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作赋自伤,辞极哀婉,帝死充奉园陵。《班姬团扇》明代唐寅绘。班婕妤题跋全身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班婕妤立像取自清颜鉴题诗,清王翙绘图,嘉庆间颜氏刻本《百美新咏》。
	  班婕妤   西汉女文学家,班况女、班固祖姑,贤才通辨,成帝即位初,选入后宫,始为少使,后为婕妤,成帝悦赵飞燕而失宠,鸿嘉三年为赵飞燕所谮,恐久将被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作赋自伤,辞极哀婉,帝死充奉园陵。《班姬团扇》明代唐寅绘。班婕妤题跋全身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班婕妤立像取自清颜鉴题诗,清王翙绘图,嘉庆间颜氏刻本《百美新咏》。   
      班昭   东汉女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之妹,嫁同郡曹寿,博学高才,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和帝诏昭续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像取自明人绘《千秋绝艳图》,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班昭坐姿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南陵无双谱》。班昭版刻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
	  班昭   东汉女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之妹,嫁同郡曹寿,博学高才,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和帝诏昭续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像取自明人绘《千秋绝艳图》,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班昭坐姿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南陵无双谱》。班昭版刻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   
      蔡顺   东汉孝子,少孤养母,尝出求薪,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啮齿,顺即心动驰归,太守召为东阁祭酒,后又举孝廉,不就,终于家。蔡顺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蔡顺像取自清同治修《河南始祖蔡氏通谱》。
	  蔡顺   东汉孝子,少孤养母,尝出求薪,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啮齿,顺即心动驰归,太守召为东阁祭酒,后又举孝廉,不就,终于家。蔡顺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蔡顺像取自清同治修《河南始祖蔡氏通谱》。   
      蔡义   西汉大臣。历官大将军卫青幕僚、光禄大夫、给事中、少府、御史大夫、丞相,封阳平侯。像取自清同治修《河南始祖蔡氏通谱》。
	  蔡义   西汉大臣。历官大将军卫青幕僚、光禄大夫、给事中、少府、御史大夫、丞相,封阳平侯。像取自清同治修《河南始祖蔡氏通谱》。   
      蔡邕   东汉大臣、文学家、书法家,历任灵帝时郎中、校书东观、议郎,董卓专权时祭酒、尚书、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卓诛为司徒王允所捕,死狱中,有《蔡中郎集》。蔡邕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蔡邕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蔡邕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邕   东汉大臣、文学家、书法家,历任灵帝时郎中、校书东观、议郎,董卓专权时祭酒、尚书、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卓诛为司徒王允所捕,死狱中,有《蔡中郎集》。蔡邕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蔡邕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蔡邕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曹参   汉初大臣,秦时为沛狱掾,萧何为主吏,同随刘邦起事,屡立战功,高祖六年封平阳侯,汉惠帝时官至丞相,为萧何将死推荐,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曹参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曹参侧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曹参头像取自清道光修《安徽青阳曹氏宗谱》。
	  曹参   汉初大臣,秦时为沛狱掾,萧何为主吏,同随刘邦起事,屡立战功,高祖六年封平阳侯,汉惠帝时官至丞相,为萧何将死推荐,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曹参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曹参侧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曹参头像取自清道光修《安徽青阳曹氏宗谱》。   
      曹娥   东汉孝女。曹盱女。顺帝汉安二年,父溺死于江,不得尸骸,年十四,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十七日,投江而死,桓帝元嘉元年上虞长度尚为改葬立碑。曹娥题跋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
	  曹娥   东汉孝女。曹盱女。顺帝汉安二年,父溺死于江,不得尸骸,年十四,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十七日,投江而死,桓帝元嘉元年上虞长度尚为改葬立碑。曹娥题跋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   
      岑彭   东汉大将。王莽时为本县长,后归刘秀,任刺奸大将军,刘秀即位,任廷尉、行大将军事,封舞阳侯,守益州牧,为刺客所杀。岑彭题跋立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所附《明太祖功臣图》。岑彭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岑彭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余姚岑氏宗谱》。
	  岑彭   东汉大将。王莽时为本县长,后归刘秀,任刺奸大将军,刘秀即位,任廷尉、行大将军事,封舞阳侯,守益州牧,为刺客所杀。岑彭题跋立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所附《明太祖功臣图》。岑彭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岑彭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余姚岑氏宗谱》。   
      查和   汉代官吏。仕至武帝会稽郡守,封济阳侯。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毘陵查氏宗谱》。
	  查和   汉代官吏。仕至武帝会稽郡守,封济阳侯。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毘陵查氏宗谱》。   
      陈宫   东汉吕布谋士。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陈宫   东汉吕布谋士。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陈嘉猷(汉)   汉代官吏。历仕国子监直讲、弥英殿说书。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南兆陈氏宗谱》。
	  陈嘉猷(汉)   汉代官吏。历仕国子监直讲、弥英殿说书。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南兆陈氏宗谱》。   
      陈俊   东汉大将。少为郡吏,从刘秀击铜马等部。以功封新处侯、强弩将军、迁拜太山太守、行大将军事,建武五年为琅邪太守,十三年定封祝阿侯。陈俊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陈俊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扬州陈氏宗谱》。
	  陈俊   东汉大将。少为郡吏,从刘秀击铜马等部。以功封新处侯、强弩将军、迁拜太山太守、行大将军事,建武五年为琅邪太守,十三年定封祝阿侯。陈俊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陈俊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扬州陈氏宗谱》。   
      陈平   西汉大臣。历官项羽都尉、刘邦护军中尉、谋士,高祖六年封曲逆侯,仕至惠帝、吕后、文帝时丞相。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南兆陈氏宗谱》。
	  陈平   西汉大臣。历官项羽都尉、刘邦护军中尉、谋士,高祖六年封曲逆侯,仕至惠帝、吕后、文帝时丞相。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南兆陈氏宗谱》。   
      陈寔   东汉官吏、学者。少为县吏,有志好学,县令邓邵使受业太学,除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党锢祸起,人多逃避求免,寔自请囚禁,遇赦得出,居乡闾累征不就,卒于家,海内往吊者三万余人。谥文范先生。与子纪、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陈寔像取自清代修《安徽祁门陈氏宗谱》。陈寔石刻像汉蔡邕题记。
	  陈寔   东汉官吏、学者。少为县吏,有志好学,县令邓邵使受业太学,除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党锢祸起,人多逃避求免,寔自请囚禁,遇赦得出,居乡闾累征不就,卒于家,海内往吊者三万余人。谥文范先生。与子纪、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陈寔像取自清代修《安徽祁门陈氏宗谱》。陈寔石刻像汉蔡邕题记。   
      陈汤   西汉官吏。以荐为郎,迁西域副校尉,定西域,封关内侯,拜射声校尉,为丞相匡衡奏免,后大将军王凤奏为从事郎中。后以受贿免为庶人。少好学,善为文。像取自1919年修《浙江遂安陈氏宗谱》。
	  陈汤   西汉官吏。以荐为郎,迁西域副校尉,定西域,封关内侯,拜射声校尉,为丞相匡衡奏免,后大将军王凤奏为从事郎中。后以受贿免为庶人。少好学,善为文。像取自1919年修《浙江遂安陈氏宗谱》。   
      淳于缇萦   西汉文帝时孝女。父淳于意为齐太仓令,精医术,尝获罪。提萦上书,愿入身为官婢女,以赎父罪,文帝感动,为之除肉刑。淳于缇萦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
	  淳于缇萦   西汉文帝时孝女。父淳于意为齐太仓令,精医术,尝获罪。提萦上书,愿入身为官婢女,以赎父罪,文帝感动,为之除肉刑。淳于缇萦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   
      戴德   西汉学者,与从子戴圣同学《礼》于后苍,为信都王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为当时今文《礼》大戴学开创者,编《大戴札记》八十五篇,今存残本。像取自清代修《安徽休宁戴氏宗谱》。
	  戴德   西汉学者,与从子戴圣同学《礼》于后苍,为信都王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为当时今文《礼》大戴学开创者,编《大戴札记》八十五篇,今存残本。像取自清代修《安徽休宁戴氏宗谱》。   
      戴封   东汉大臣。举孝廉,应公车征,对策第一。历官议郎、西华令、中山相、太常。像取自清代修《安徽休宁戴氏宗谱》。
	  戴封   东汉大臣。举孝廉,应公车征,对策第一。历官议郎、西华令、中山相、太常。像取自清代修《安徽休宁戴氏宗谱》。   
      戴凭   东汉学者、官吏。习《京氏易》,年十六,举明经,征试博士,历官郎中、侍中。光武帝时正旦朝贺,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席以益通者,凭重坐五十余席,人称“解经不穷戴侍中。”像取自清代修《安徽休宁戴氏宗谱》。
	  戴凭   东汉学者、官吏。习《京氏易》,年十六,举明经,征试博士,历官郎中、侍中。光武帝时正旦朝贺,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席以益通者,凭重坐五十余席,人称“解经不穷戴侍中。”像取自清代修《安徽休宁戴氏宗谱》。   
      戴圣   西汉官吏、学者。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为当时今文礼“小戴礼”开创者。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戴圣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戴圣半身像取自清代修《安徽休宁戴氏宗谱》。
	  戴圣   西汉官吏、学者。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为当时今文礼“小戴礼”开创者。今本《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戴圣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戴圣半身像取自清代修《安徽休宁戴氏宗谱》。   
      邓训   东汉武职官吏,邓禹子,女为和帝皇后,历仕郎中、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诸羌来者,待以恩信,归附者甚众。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无锡邓氏宗谱》。
	  邓训   东汉武职官吏,邓禹子,女为和帝皇后,历仕郎中、乌桓校尉、张掖太守、护羌校尉,诸羌来者,待以恩信,归附者甚众。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无锡邓氏宗谱》。   
      邓骘   东汉大臣,邓训子,妹为和帝皇后,三迁虎贲中郎将、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拜大将军,专朝政,封上蔡侯,后被陷害,不食而死。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无锡邓氏宗谱》。
	  邓骘   东汉大臣,邓训子,妹为和帝皇后,三迁虎贲中郎将、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拜大将军,专朝政,封上蔡侯,后被陷害,不食而死。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无锡邓氏宗谱》。   
      典韦   东汉末曹操大将,拜司马,迁校尉。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典韦   东汉末曹操大将,拜司马,迁校尉。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丁原   东汉官吏?并州刺史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丁原   东汉官吏?并州刺史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董贤   西汉官吏,封高安侯。以貌美得宠。汉哀帝与董贤画像为明末陈洪绶绘。董贤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南陵无双谱》。
	  董贤   西汉官吏,封高安侯。以貌美得宠。汉哀帝与董贤画像为明末陈洪绶绘。董贤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南陵无双谱》。   
      董卓   东汉末大臣。历官东中郎将、并州牧。?废少帝,立献帝,专擅朝政。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董卓   东汉末大臣。历官东中郎将、并州牧。?废少帝,立献帝,专擅朝政。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杜延年   西汉官吏。昭帝初补军司空,迁谏大夫,擢太仆右曹给事中,封建平侯。宣帝即位,迁太仆,坐免官,后召拜北地、西河太守。五凤三年,入为御史大夫。像取自1933年修《江苏江阴青旸镇杜氏世谱》。
	  杜延年   西汉官吏。昭帝初补军司空,迁谏大夫,擢太仆右曹给事中,封建平侯。宣帝即位,迁太仆,坐免官,后召拜北地、西河太守。五凤三年,入为御史大夫。像取自1933年修《江苏江阴青旸镇杜氏世谱》。   
      樊哙   西汉大臣,少以屠狗为业,从刘邦攻秦,屡立战功,历官郎中、骑将、将军,封临武侯,高宗立,迁左丞相、相国,封舞阳侯。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维扬樊氏族谱》。
	  樊哙   西汉大臣,少以屠狗为业,从刘邦攻秦,屡立战功,历官郎中、骑将、将军,封临武侯,高宗立,迁左丞相、相国,封舞阳侯。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维扬樊氏族谱》。   
      范滂   东汉官吏,少厉清节,举孝廉。曾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按察郡县不法官吏,举劾权豪。见时政腐败,弃官而去。后汝南太守宗资请署功曹,严整疾恶。桓帝延熹九年,以党事下狱,释归时士大夫往迎者车数千辆。灵帝初再兴党锢之狱,诏捕滂,自投案,死狱中。范滂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范滂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范滂   东汉官吏,少厉清节,举孝廉。曾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按察郡县不法官吏,举劾权豪。见时政腐败,弃官而去。后汝南太守宗资请署功曹,严整疾恶。桓帝延熹九年,以党事下狱,释归时士大夫往迎者车数千辆。灵帝初再兴党锢之狱,诏捕滂,自投案,死狱中。范滂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范滂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方昺   东汉官吏。建安孝廉。历官郎中、散骑常侍,封黟县开国公。像取自《安徽旌德隐龙方氏宗谱》。
	  方昺   东汉官吏。建安孝廉。历官郎中、散骑常侍,封黟县开国公。像取自《安徽旌德隐龙方氏宗谱》。   
      方储   东汉官吏、学者。习孟氏《易》,精图谶,善天文。章帝建初间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拜议郎,转洛阳令。后加太常卿,封黟县侯。像取自清代修安徽祁门等地方氏宗谱。
	  方储   东汉官吏、学者。习孟氏《易》,精图谶,善天文。章帝建初间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拜议郎,转洛阳令。后加太常卿,封黟县侯。像取自清代修安徽祁门等地方氏宗谱。   
      方覿   汉代将领。授平复将军,封关内侯。像取自《安徽旌德隐龙方氏宗谱》。
	  方覿   汉代将领。授平复将军,封关内侯。像取自《安徽旌德隐龙方氏宗谱》。   
      方望   汉代官吏,历官西汉郎中兼太史、太傅。像取自《安徽旌德隐龙方氏宗谱》。
	  方望   汉代官吏,历官西汉郎中兼太史、太傅。像取自《安徽旌德隐龙方氏宗谱》。   
      方伟   西汉官吏,历官郎中、东宫祭酒、金紫光禄大夫。像取自《安徽旌德隐龙方氏宗谱》。
	  方伟   西汉官吏,历官郎中、东宫祭酒、金紫光禄大夫。像取自《安徽旌德隐龙方氏宗谱》。   
      方絃   汉代官吏。历官北部郎将、河南太守。像取自清代修安徽祁门等地方宗谱。
	  方絃   汉代官吏。历官北部郎将、河南太守。像取自清代修安徽祁门等地方宗谱。   
      丰宣   汉代武职官吏,元康中掌川南兵事,王莽纂位,隐居不仕。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歙县丰氏宗谱》。
	  丰宣   汉代武职官吏,元康中掌川南兵事,王莽纂位,隐居不仕。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歙县丰氏宗谱》。   
      丰志   汉代大臣,汉文帝朝为司马,统兵收西域,死王事。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歙县丰氏宗谱》。
	  丰志   汉代大臣,汉文帝朝为司马,统兵收西域,死王事。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歙县丰氏宗谱》。   
      冯奉世   西汉大将,年三十余乃学《春秋》,习兵法,以卫侯使出使大宛,大败莎车,擢光禄大夫,迁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毘陵冯氏宗谱》。
	  冯奉世   西汉大将,年三十余乃学《春秋》,习兵法,以卫侯使出使大宛,大败莎车,擢光禄大夫,迁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毘陵冯氏宗谱》。   
      冯野王   西汉大臣,冯奉世子,以父任为太子中庶子,累迁陇西太守、左冯吁翊、大鸿胪、上郡太守。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毘陵冯氏宗谱》。
	  冯野王   西汉大臣,冯奉世子,以父任为太子中庶子,累迁陇西太守、左冯吁翊、大鸿胪、上郡太守。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毘陵冯氏宗谱》。   
      冯异   东汉名将,初为王莽郡掾,监五县,后归刘秀破王郎,平河北,诸将论功,退处树下,军中号“大树将军”,秀即帝位,封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冯异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冯异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冯异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毘陵冯氏宗谱》。
	  冯异   东汉名将,初为王莽郡掾,监五县,后归刘秀破王郎,平河北,诸将论功,退处树下,军中号“大树将军”,秀即帝位,封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冯异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冯异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冯异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毘陵冯氏宗谱》。   
      冯媛   西汉嫔妃,冯奉世女,汉元帝时入宫为婕妤,帝游虎圈,有熊逸出,欲上殿,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为帝所重,?后立为昭仪。子封为中山王,尊为中山太后。哀帝即位,为傅太后诬陷,自杀。冯媛像取自南宋摹女史箴图。冯媛挡熊像取自清金廷标绘《婕妤挡熊图》,故宫博物院藏。
	  冯媛   西汉嫔妃,冯奉世女,汉元帝时入宫为婕妤,帝游虎圈,有熊逸出,欲上殿,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为帝所重,?后立为昭仪。子封为中山王,尊为中山太后。哀帝即位,为傅太后诬陷,自杀。冯媛像取自南宋摹女史箴图。冯媛挡熊像取自清金廷标绘《婕妤挡熊图》,故宫博物院藏。   
      凤纲   西汉医家。
	  凤纲   西汉医家。   
      伏完   东汉末大臣,历官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屯骑校尉,女寿为汉献帝皇后。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伏完   东汉末大臣,历官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屯骑校尉,女寿为汉献帝皇后。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服虔   东汉经学家,少入太学受业,善著文。举孝廉,灵帝末拜九江太守。遭乱病卒。以经学著,作《春秋左氏传解》,又据《左传》质难何休所驳汉事六十条。服虔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服虔   东汉经学家,少入太学受业,善著文。举孝廉,灵帝末拜九江太守。遭乱病卒。以经学著,作《春秋左氏传解》,又据《左传》质难何休所驳汉事六十条。服虔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高洪   东汉官吏。仕至渤海太守。像取自1915年修《浙江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
	  高洪   东汉官吏。仕至渤海太守。像取自1915年修《浙江萧山东瓜沥高氏家谱》。   
      高堂生   西汉初经学家,治古礼,《礼》经秦火,而书不传。汉兴,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本《仪礼》,为当时今文礼学最早传授者。高堂生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堂生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
	  高堂生   西汉初经学家,治古礼,《礼》经秦火,而书不传。汉兴,生传《士礼》十七篇,即今本《仪礼》,为当时今文礼学最早传授者。高堂生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堂生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   
      耿弇   东汉大将。耿况子。少好将帅之事。初为刘秀门下吏,后拜大将军,发幽州十郡兵,常率精骑为前锋。光武即位,拜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十年之间凡所平郡四十六,未尝挫折。建武十三年以列侯奉朝请卒。耿弇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耿弇立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耿弇侧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耿弇   东汉大将。耿况子。少好将帅之事。初为刘秀门下吏,后拜大将军,发幽州十郡兵,常率精骑为前锋。光武即位,拜建威大将军,封好畤侯。十年之间凡所平郡四十六,未尝挫折。建武十三年以列侯奉朝请卒。耿弇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耿弇立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耿弇侧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钩弋夫人   汉武帝婕妤。昭帝即位追尊为皇太后。像取自清颜鉴题诗,清王翙绘图,嘉庆间颜氏刻本《百美新咏》。
	  钩弋夫人   汉武帝婕妤。昭帝即位追尊为皇太后。像取自清颜鉴题诗,清王翙绘图,嘉庆间颜氏刻本《百美新咏》。   
      顾翱   西汉孝子。少丧父,事母至孝,母好食雕胡饭,常率子女躬自采撷,导水凿川供养,家近太湖,湖中乃生雕胡,无复杂草,郡邑表其闾舍。顾翱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顾翱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无锡顾氏大宗世谱》
	  顾翱   西汉孝子。少丧父,事母至孝,母好食雕胡饭,常率子女躬自采撷,导水凿川供养,家近太湖,湖中乃生雕胡,无复杂草,郡邑表其闾舍。顾翱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顾翱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无锡顾氏大宗世谱》   
      顾摇   西汉大臣,以越兵从汉破秦,先定关中,拜为都尉,封越王,加封东海郡王。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上虞顾氏宗谱》。
	  顾摇   西汉大臣,以越兵从汉破秦,先定关中,拜为都尉,封越王,加封东海郡王。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上虞顾氏宗谱》。   
      郭嘉   东汉末曹操谋士,封洧阳亭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郭嘉   东汉末曹操谋士,封洧阳亭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郭泰   东汉末学者。博通典籍,善谈论,尝游洛阳,与河南尹李膺相友善,名震京师。后归乡里,官府征,不就。善品评海内人士,然不为危言刻论。党锢之祸起,独得免,闭门教授,弟子数千。及卒,蔡邕为撰碑文。郭泰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郭泰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郭泰   东汉末学者。博通典籍,善谈论,尝游洛阳,与河南尹李膺相友善,名震京师。后归乡里,官府征,不就。善品评海内人士,然不为危言刻论。党锢之祸起,独得免,闭门教授,弟子数千。及卒,蔡邕为撰碑文。郭泰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郭泰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何休   东汉官吏、经学家。质朴讷口,精研六经。以列卿子召拜郎中,辞去。后为太傅陈蕃所辟,蕃败,休坐废锢十余年。党禁解,辟司徒府属吏,历议郎,终柬议大夫。有《春秋公羊解诂》、《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毂梁废疾》。何休画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何休   东汉官吏、经学家。质朴讷口,精研六经。以列卿子召拜郎中,辞去。后为太傅陈蕃所辟,蕃败,休坐废锢十余年。党禁解,辟司徒府属吏,历议郎,终柬议大夫。有《春秋公羊解诂》、《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毂梁废疾》。何休画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弘宪   西汉官吏。历仕扬州都尉、元封间丹阳郡公。像取自清代修《安徽休宁江村洪氏家谱》。
	  弘宪   西汉官吏。历仕扬州都尉、元封间丹阳郡公。像取自清代修《安徽休宁江村洪氏家谱》。   
      弘勋   东汉将领。历仕江汉长史、讨虏校尉,以功封武扬侯。像取自清代修《安徽休宁江村洪氏家谱》。
	  弘勋   东汉将领。历仕江汉长史、讨虏校尉,以功封武扬侯。像取自清代修《安徽休宁江村洪氏家谱》。   
      胡广   东汉大臣。举孝廉。历官尚书郎、尚书仆射、司空、司徒、太尉、太傅。仕安、顺、冲、质、桓、灵六帝。像取自清代修《安徽绩溪胡氏宗谱》。
	  胡广   东汉大臣。举孝廉。历官尚书郎、尚书仆射、司空、司徒、太尉、太傅。仕安、顺、冲、质、桓、灵六帝。像取自清代修《安徽绩溪胡氏宗谱》。   
      华佗   汉末医家。精研医术,不求仕进。擅长内、外、妇、幼,针灸各科,尤精外科。发明“麻沸散”麻醉患者,剖腹治病,首创麻醉外科手术,缝合敷药,一月即可平复。每以望诊、脉诊确诊病情。又创五禽戏,教人强身。华佗被曹操征为侍医,后托故归家,逾期不返,遂为曹操所杀。华佗像取自南薰殿历代圣贤名人像
	  华佗   汉末医家。精研医术,不求仕进。擅长内、外、妇、幼,针灸各科,尤精外科。发明“麻沸散”麻醉患者,剖腹治病,首创麻醉外科手术,缝合敷药,一月即可平复。每以望诊、脉诊确诊病情。又创五禽戏,教人强身。华佗被曹操征为侍医,后托故归家,逾期不返,遂为曹操所杀。华佗像取自南薰殿历代圣贤名人像   
      黄焘   汉代官吏,仕至公车司马。像取自1931年修《江苏吴县黄氏宗谱》。
	  黄焘   汉代官吏,仕至公车司马。像取自1931年修《江苏吴县黄氏宗谱》。   
      黄琼   东汉大臣。黄香子。初以父荫任太子舍人,辞不就,后拜议朗,累官尚书仆射、太尉、司空,不阿附梁冀。黄琼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黄琼像取自1943年修《江苏毘陵黄氏宗谱》。
	  黄琼   东汉大臣。黄香子。初以父荫任太子舍人,辞不就,后拜议朗,累官尚书仆射、太尉、司空,不阿附梁冀。黄琼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黄琼像取自1943年修《江苏毘陵黄氏宗谱》。   
      黄琬   东汉大臣。黄琼子。历官五官中郎将、豫州牧、封关内侯、迁司徒、太尉,加封阳泉乡侯,与司徒王允同谋诛董卓,后为卓部将所捕,下狱死。像取自1943年修《江苏毘陵黄氏宗谱》。
	  黄琬   东汉大臣。黄琼子。历官五官中郎将、豫州牧、封关内侯、迁司徒、太尉,加封阳泉乡侯,与司徒王允同谋诛董卓,后为卓部将所捕,下狱死。像取自1943年修《江苏毘陵黄氏宗谱》。   
      黄宪(汉)   东汉学者。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名士与交谈,皆叹服,曾赴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卒年四十八。像取自1943年修《江苏毘陵黄氏宗谱》。
	  黄宪(汉)   东汉学者。初举孝廉,又辟公府,名士与交谈,皆叹服,曾赴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卒年四十八。像取自1943年修《江苏毘陵黄氏宗谱》。   
      黄香   东汉学者、大臣。少至孝,博学经典,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初除郎中,和帝时官尚书令、管枢机,迁魏郡太守,郡遭水灾,分俸禄与赏赐所得赈济灾民。后坐事免。黄香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黄香头像取自1930修《浙江余姚黄氏宗谱》。黄香半身像取自四元堂1936木活字印本《黄氏宗谱》。
	  黄香   东汉学者、大臣。少至孝,博学经典,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初除郎中,和帝时官尚书令、管枢机,迁魏郡太守,郡遭水灾,分俸禄与赏赐所得赈济灾民。后坐事免。黄香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黄香头像取自1930修《浙江余姚黄氏宗谱》。黄香半身像取自四元堂1936木活字印本《黄氏宗谱》。   
      霍光   西汉大臣。霍去病异母弟,武帝时,为奉车都尉,甚见亲信。后元二年,为大司马大将军。昭帝年幼即位,光与桑弘羊等同受武帝遗诏辅政,封博陆侯。后专朝政,昭帝死,立昌邑王刘贺,旋废之而迎立宣帝,前后秉政二十年。霍光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霍光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霍光   西汉大臣。霍去病异母弟,武帝时,为奉车都尉,甚见亲信。后元二年,为大司马大将军。昭帝年幼即位,光与桑弘羊等同受武帝遗诏辅政,封博陆侯。后专朝政,昭帝死,立昌邑王刘贺,旋废之而迎立宣帝,前后秉政二十年。霍光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霍光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季布   西汉官吏。以任侠名,楚人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初为项羽将,数围困刘邦,后为刘邦用,拜为郎中,历仕惠帝中郎将、文帝河东守。季布像取自1928年修《浙江百官季氏宗谱》。
	  季布   西汉官吏。以任侠名,楚人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初为项羽将,数围困刘邦,后为刘邦用,拜为郎中,历仕惠帝中郎将、文帝河东守。季布像取自1928年修《浙江百官季氏宗谱》。   
      祭遵   东汉大将。从刘秀平定河北为军市令,执法严明,迁刺笺将军,建武二年,任征虏将军,封颍阳侯屡建战功,九年,进攻隗嚣时,病死军中。祭遵画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祭遵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附《明太祖功臣图》。祭遵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祭遵   东汉大将。从刘秀平定河北为军市令,执法严明,迁刺笺将军,建武二年,任征虏将军,封颍阳侯屡建战功,九年,进攻隗嚣时,病死军中。祭遵画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祭遵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附《明太祖功臣图》。祭遵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贾捐之   西汉官吏。贾谊曾孙,元帝初即位,上疏言得失,招待诏金马门,数召见,言多采纳,仵中书令石显,被其告发,下狱死。像取自1915年修《江苏毘陵贾氏宗谱》。
	  贾捐之   西汉官吏。贾谊曾孙,元帝初即位,上疏言得失,招待诏金马门,数召见,言多采纳,仵中书令石显,被其告发,下狱死。像取自1915年修《江苏毘陵贾氏宗谱》。   
      贾逵   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以大夏侯《尚书》教授,兼通五家《毂梁》之说。曾为郎、卫士令,和帝时任左中郎将、侍中。通天文,肯定月亮运动有快慢变化,提出量度日月运动应用黄道度数,较为准确。贾逵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已佚,今存清人辑本。贾逵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贾逵   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以大夏侯《尚书》教授,兼通五家《毂梁》之说。曾为郎、卫士令,和帝时任左中郎将、侍中。通天文,肯定月亮运动有快慢变化,提出量度日月运动应用黄道度数,较为准确。贾逵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已佚,今存清人辑本。贾逵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贾谊   西汉官吏、学者。年十八即以文才出名,历官博士、太中大夫,为重臣所毁,贬长沙王太傅,迁梁怀王太傅,忧郁而死。贾谊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贾谊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太湖贾氏宗谱》。
	  贾谊   西汉官吏、学者。年十八即以文才出名,历官博士、太中大夫,为重臣所毁,贬长沙王太傅,迁梁怀王太傅,忧郁而死。贾谊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贾谊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太湖贾氏宗谱》。   
      江革   东汉官吏。初举孝廉,再举贤良方正。历官楚太仆、司空长史、谏议大夫。江革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江革像取自1926年修《安徽旌德江氏宗谱》。
	  江革   东汉官吏。初举孝廉,再举贤良方正。历官楚太仆、司空长史、谏议大夫。江革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江革像取自1926年修《安徽旌德江氏宗谱》。   
      江君瑞   西汉大臣。元寿二年累官兵部尚书。像取自清代修《济阳天宝江氏宗谱》。
	  江君瑞   西汉大臣。元寿二年累官兵部尚书。像取自清代修《济阳天宝江氏宗谱》。   
      江入华   东汉官吏。官至御史。像取自清代修《济阳天宝江氏宗谱》。
	  江入华   东汉官吏。官至御史。像取自清代修《济阳天宝江氏宗谱》。   
      蒋横   东汉大将,拜大将军、九江太尉,封逡遒侯。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毘陵蒋氏世谱》。
	  蒋横   东汉大将,拜大将军、九江太尉,封逡遒侯。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毘陵蒋氏世谱》。   
      蒋辉   汉代官吏,仕至上党太守,封镇湖侯。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毘陵蒋氏世谱》。
	  蒋辉   汉代官吏,仕至上党太守,封镇湖侯。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毘陵蒋氏世谱》。   
      蒋诩   西汉官吏。仕至兖州刺史,以廉直名,王莽居摄,病免归。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毘陵蒋氏世谱》。
	  蒋诩   西汉官吏。仕至兖州刺史,以廉直名,王莽居摄,病免归。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毘陵蒋氏世谱》。   
      蒋巡   汉代官吏,因父罹难,移居杭州余杭乌椽里,后封浦亭侯。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剡西蒋氏宗谱》。
	  蒋巡   汉代官吏,因父罹难,移居杭州余杭乌椽里,后封浦亭侯。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剡西蒋氏宗谱》。   
      蒋颖   汉代官吏,仕至中散大夫,因父罹难避居金华,后封金华侯。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毘陵蒋氏世谱》。
	  蒋颖   汉代官吏,仕至中散大夫,因父罹难避居金华,后封金华侯。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毘陵蒋氏世谱》。   
      蒋郑   汉代官吏,因父罹难,避居越州,封为会稽侯。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毘陵蒋氏世谱》。
	  蒋郑   汉代官吏,因父罹难,避居越州,封为会稽侯。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毘陵蒋氏世谱》。   
      蒋子文   东汉末官吏,仕至秣陵尉,逐盗山中,伤额死,葬钟山,孙权为其立庙,封蒋侯,故后人称钟山为蒋山。像取自1943年修《江苏宜兴蒋氏宗谱》。
	  蒋子文   东汉末官吏,仕至秣陵尉,逐盗山中,伤额死,葬钟山,孙权为其立庙,封蒋侯,故后人称钟山为蒋山。像取自1943年修《江苏宜兴蒋氏宗谱》。   
      金鳌   汉代官吏。仕至节度使。像取自清代修《安徽祁门金氏宗谱》。
	  金鳌   汉代官吏。仕至节度使。像取自清代修《安徽祁门金氏宗谱》。   
      金日磾   西汉将领。本为匈奴休屠王太子,历任马监、侍中,拜车骑将军,莽何罗谋反,缚而诛之,以功封秺侯。金日磾像取自清代修《安徽祁门金氏宗谱》。金日磾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金日磾   西汉将领。本为匈奴休屠王太子,历任马监、侍中,拜车骑将军,莽何罗谋反,缚而诛之,以功封秺侯。金日磾像取自清代修《安徽祁门金氏宗谱》。金日磾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孔安国   西汉官吏、经学家。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以治《尚书》,武帝时为博士,官至谏大夫、临淮太守。作《尚书孔氏传》。孔安国画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孔安国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
	  孔安国   西汉官吏、经学家。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以治《尚书》,武帝时为博士,官至谏大夫、临淮太守。作《尚书孔氏传》。孔安国画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孔安国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   
      孔融   东汉末官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有异才,初辟司徒杨赐府,后辟司空掾、拜北军中候,迁虎贲中郎将,转议郎,献帝时为北海相,历少府、太中大夫,名重天下。对曹操多侮慢之辞,终为操构陷所杀。有《孔北海集》。孔融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孔融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孔融   东汉末官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有异才,初辟司徒杨赐府,后辟司空掾、拜北军中候,迁虎贲中郎将,转议郎,献帝时为北海相,历少府、太中大夫,名重天下。对曹操多侮慢之辞,终为操构陷所杀。有《孔北海集》。孔融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孔融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寇恂   东汉大将,初为郡功曹,王莽败亡,说太守耿况南归刘秀,拜偏将军,后任河内太守,行同大将军事,历颍川、汝南太守,建武七年迁执金吾,从帝南征颍川群盗,后从征陇西,封雍奴侯。经明行修,名重朝廷,人称长者。寇恂画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寇恂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寇恂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寇恂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寇恂   东汉大将,初为郡功曹,王莽败亡,说太守耿况南归刘秀,拜偏将军,后任河内太守,行同大将军事,历颍川、汝南太守,建武七年迁执金吾,从帝南征颍川群盗,后从征陇西,封雍奴侯。经明行修,名重朝廷,人称长者。寇恂画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寇恂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寇恂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寇恂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匡衡   西汉大臣、经学家。家贫好学,佣作以供资用。宣帝时,射策甲科,除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元帝初,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累迁光禄勋、御史大夫。元帝建昭四年,任丞相,封乐安侯。成帝建始三年被免为庶人。匡衡有“凿壁偷光”之传说。匡衡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无锡锡山匡氏宗谱》。
	  匡衡   西汉大臣、经学家。家贫好学,佣作以供资用。宣帝时,射策甲科,除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元帝初,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累迁光禄勋、御史大夫。元帝建昭四年,任丞相,封乐安侯。成帝建始三年被免为庶人。匡衡有“凿壁偷光”之传说。匡衡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无锡锡山匡氏宗谱》。   
      李固   东汉大臣、学者。李郃子。历官议郎、荆州刺史、泰山太守、将作大匠、大司农、太尉。受诬,下狱死。李固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李固像取自清道光十年木活字本《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李固   东汉大臣、学者。李郃子。历官议郎、荆州刺史、泰山太守、将作大匠、大司农、太尉。受诬,下狱死。李固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李固像取自清道光十年木活字本《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李广   西汉名将。历官郎、武骑常侍、骁骑都尉、陇西、北地、雁门太守,未央都尉、右北平太守、边郡太守。任职四十余年,匈奴畏惧,不敢犯边,称之为飞将军。因迷路被责,自刭死。李广侧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李广射石图为清任颐绘,中国美术馆藏。李广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李广   西汉名将。历官郎、武骑常侍、骁骑都尉、陇西、北地、雁门太守,未央都尉、右北平太守、边郡太守。任职四十余年,匈奴畏惧,不敢犯边,称之为飞将军。因迷路被责,自刭死。李广侧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李广射石图为清任颐绘,中国美术馆藏。李广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李郃   东汉大臣、学者。李颉子。和帝时为汉中户曹史。举孝廉,累迁尚书令、司空。永宁元年免官。安帝死,复起为司徒,封涉都侯,不受。年八十余卒。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李郃   东汉大臣、学者。李颉子。和帝时为汉中户曹史。举孝廉,累迁尚书令、司空。永宁元年免官。安帝死,复起为司徒,封涉都侯,不受。年八十余卒。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李颉   东汉官吏,游太学。官至博士。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李颉   东汉官吏,游太学。官至博士。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李陵   西汉将领。汉武帝时任骑都尉,出击匈奴,矢尽力竭而降。单于以为右校王,以女妻之。《苏李别意图》为五代南唐周文矩绘。李陵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李陵   西汉将领。汉武帝时任骑都尉,出击匈奴,矢尽力竭而降。单于以为右校王,以女妻之。《苏李别意图》为五代南唐周文矩绘。李陵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李燮   东汉官吏。李固少子,年十三,父遇害,隐名埋姓为酒家佣十余年。历官议郎、安平相、河南尹。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李燮   东汉官吏。李固少子,年十三,父遇害,隐名埋姓为酒家佣十余年。历官议郎、安平相、河南尹。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蕙江、甬江三江李氏宗谱》。   
      李延年   西汉武帝宠臣。李夫人兄,本乐工,坐法宫刑,给事狗监。妹得幸于武帝。善歌,又善为新变声。武帝耽于祠祀,延年为造新声。为协律都尉,与帝共卧起。李夫人死,宠幸渐疏。后坐罪族灭。
	  李延年   西汉武帝宠臣。李夫人兄,本乐工,坐法宫刑,给事狗监。妹得幸于武帝。善歌,又善为新变声。武帝耽于祠祀,延年为造新声。为协律都尉,与帝共卧起。李夫人死,宠幸渐疏。后坐罪族灭。   
      李膺   东汉大臣,初举孝廉,历官青州刺史,渔阳、蜀郡太守,转护乌桓校尉,后为河南尹。反对宦官专权,屡遭党锢下狱死。李膺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李膺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李膺   东汉大臣,初举孝廉,历官青州刺史,渔阳、蜀郡太守,转护乌桓校尉,后为河南尹。反对宦官专权,屡遭党锢下狱死。李膺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李膺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梁鸿   东汉学者。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娶孟光为妻,貌丑而贤,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作《五噫之歌》,以讥刺时政,章帝使人追捕,逃亡齐鲁,后至吴,为人赁舂,妻为具食,举案齐眉。闭户著书,疾困而卒。描写梁鸿及其妻孟光相敬如宾故事的《高士图》五代卫贤绘,故宫博物院藏。梁鸿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梁鸿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年(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梁鸿   东汉学者。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娶孟光为妻,貌丑而贤,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作《五噫之歌》,以讥刺时政,章帝使人追捕,逃亡齐鲁,后至吴,为人赁舂,妻为具食,举案齐眉。闭户著书,疾困而卒。描写梁鸿及其妻孟光相敬如宾故事的《高士图》五代卫贤绘,故宫博物院藏。梁鸿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梁鸿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年(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刘表   东汉末官吏。皇族远支,历官荆州刺史、镇南将军、封成武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刘表   东汉末官吏。皇族远支,历官荆州刺史、镇南将军、封成武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刘伯   西汉王侯,汉高祖刘邦兄,封齐王。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桐城刘氏宗谱》。
	  刘伯   西汉王侯,汉高祖刘邦兄,封齐王。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桐城刘氏宗谱》。   
      刘弗陵(汉昭帝)   即汉昭帝,西汉皇帝,汉武帝少子,母赵倢伃。年幼即位,统治期间,由霍光辅政。承武帝政策,移民屯田,多次出兵击败匈奴、乌桓。始元六年召开盐铁会议,问民疾苦。前87—前74在位十三年。刘弗陵画像取自唐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卷》,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刘弗陵(汉昭帝)   即汉昭帝,西汉皇帝,汉武帝少子,母赵倢伃。年幼即位,统治期间,由霍光辅政。承武帝政策,移民屯田,多次出兵击败匈奴、乌桓。始元六年召开盐铁会议,问民疾苦。前87—前74在位十三年。刘弗陵画像取自唐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卷》,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刘恺   东汉大臣。宗室,当袭爵,让于弟刘宪,遁逃避封。和帝永元中征拜议郎,历官侍中、安帝太尉、司徒。像取自清代修《古虞义门刘陈世谱》。
	  刘恺   东汉大臣。宗室,当袭爵,让于弟刘宪,遁逃避封。和帝永元中征拜议郎,历官侍中、安帝太尉、司徒。像取自清代修《古虞义门刘陈世谱》。   
      刘宽   东汉大臣,历官东海相、尚书令、南阳太守、太中大夫侍讲华光殿、太尉,封逯乡侯。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桐城刘氏宗谱》。
	  刘宽   东汉大臣,历官东海相、尚书令、南阳太守、太中大夫侍讲华光殿、太尉,封逯乡侯。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桐城刘氏宗谱》。   
      刘隆   东汉大将。刘玄拜为骑都尉,归光武,为南郡太守,坐垦田不实,免为庶人。后以中郎将随伏波将军马援出击交阯,有功,建武十二年封长平侯。迁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封慎侯。刘隆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刘隆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贵池刘氏宗谱》。
	  刘隆   东汉大将。刘玄拜为骑都尉,归光武,为南郡太守,坐垦田不实,免为庶人。后以中郎将随伏波将军马援出击交阯,有功,建武十二年封长平侯。迁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封慎侯。刘隆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刘隆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贵池刘氏宗谱》。   
      刘启(汉景帝)   即汉景帝,西汉皇帝,文帝中子,母窦皇后。用晁错计削诸侯王封地。继承文帝与民休息政策,重农抑商。前157—前141在位十六年。与文帝时史家合称“文景之治”。刘启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刘启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刘启(汉景帝)   即汉景帝,西汉皇帝,文帝中子,母窦皇后。用晁错计削诸侯王封地。继承文帝与民休息政策,重农抑商。前157—前141在位十六年。与文帝时史家合称“文景之治”。刘启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刘启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刘屈氂   西汉大臣。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刘胜子,官至左丞相,封澎侯,受诬告,被腰斩。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桐城刘氏宗谱》。
	  刘屈氂   西汉大臣。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刘胜子,官至左丞相,封澎侯,受诬告,被腰斩。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桐城刘氏宗谱》。   
      刘胜   西汉王侯。汉景帝第九子,立为中山王,好酒色,有子百二十余人,其墓有金缕玉衣。像取自1936年修《浙江诸暨刘氏宗谱》。
	  刘胜   西汉王侯。汉景帝第九子,立为中山王,好酒色,有子百二十余人,其墓有金缕玉衣。像取自1936年修《浙江诸暨刘氏宗谱》。   
      刘向   西汉官吏、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春秋谷梁》。历官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中,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刘向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刘向头像取自1916修《福建浦城刘氏族谱》。刘向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向   西汉官吏、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治《春秋谷梁》。历官散骑谏大夫、散骑宗正给事中,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刘向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刘向头像取自1916修《福建浦城刘氏族谱》。刘向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协(汉献帝)   即汉献帝,东汉皇帝。曹丕代汉称帝,废为山阳公,汉亡。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刘协(汉献帝)   即汉献帝,东汉皇帝。曹丕代汉称帝,废为山阳公,汉亡。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刘协皇后   东汉皇帝汉献帝皇后。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刘协皇后   东汉皇帝汉献帝皇后。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刘询(汉宣帝)   即汉宣帝,西汉皇帝,祖戾太子刘据遭巫蛊事自杀,因养于民间,了解民情。昭帝死,由霍光迎立为帝,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加强边防。前74—前49在位二十五年。刘询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刘询(汉宣帝)   即汉宣帝,西汉皇帝,祖戾太子刘据遭巫蛊事自杀,因养于民间,了解民情。昭帝死,由霍光迎立为帝,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加强边防。前74—前49在位二十五年。刘询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刘询皇后   汉宣帝皇后。汉许皇后奉案图为清初宫廷画家绘
	  刘询皇后   汉宣帝皇后。汉许皇后奉案图为清初宫廷画家绘   
      刘章   西汉王侯,齐悼惠王刘肥子,高后时封朱虚侯,吕后死,与周勃等杀诸吕,迎刘恒为文帝,封城阳王。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桐城刘氏宗谱》。
	  刘章   西汉王侯,齐悼惠王刘肥子,高后时封朱虚侯,吕后死,与周勃等杀诸吕,迎刘恒为文帝,封城阳王。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桐城刘氏宗谱》。   
      刘植   东汉将领。王郎起兵,植聚兵据昌城,后归光武,为骁骑将军。说真定王刘扬降光武,从平河北,封昌城侯。旋战死。刘植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刘植   东汉将领。王郎起兵,植聚兵据昌城,后归光武,为骁骑将军。说真定王刘扬降光武,从平河北,封昌城侯。旋战死。刘植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刘庄(汉明帝)   即汉明帝,东汉皇帝,光武帝第四子,母阴皇后,57-75年在位,与章帝年间合称“明章之治”。刘庄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刘庄(汉明帝)   即汉明帝,东汉皇帝,光武帝第四子,母阴皇后,57-75年在位,与章帝年间合称“明章之治”。刘庄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娄敬   西汉王侯,封关内侯,号建信侯。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山阴娄氏宗谱》。
	  娄敬   西汉王侯,封关内侯,号建信侯。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山阴娄氏宗谱》。   
      卢植   东汉大臣、学者。少师事马融。建宁中征为博士,拜九江太守,复为议郎,与蔡邕等在东观校《五经》记传,补续《汉记》。曾被陷获罪,复为尚书。董卓议废少帝,独抗之,免归隐居上谷。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卢植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卢植   东汉大臣、学者。少师事马融。建宁中征为博士,拜九江太守,复为议郎,与蔡邕等在东观校《五经》记传,补续《汉记》。曾被陷获罪,复为尚书。董卓议废少帝,独抗之,免归隐居上谷。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卢植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陆闳   东汉官吏。官至尚书令。美姿容,喜穿越布单衣,光武帝见而好之,常敕会稽郡献越布。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吴县陆氏世谱》。
	  陆闳   东汉官吏。官至尚书令。美姿容,喜穿越布单衣,光武帝见而好之,常敕会稽郡献越布。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吴县陆氏世谱》。   
      陆贾   西汉官吏、辞赋家。以客从刘邦定天下,奉命使南越,说南越王赵佗称臣。归拜太中大夫。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吴县陆氏世谱》。
	  陆贾   西汉官吏、辞赋家。以客从刘邦定天下,奉命使南越,说南越王赵佗称臣。归拜太中大夫。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吴县陆氏世谱》。   
      陆烈   西汉官吏。陆贾子。汉高帝时为吴令,迁豫章都尉。陆烈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陆烈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陆烈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吴县陆氏世谱》。
	  陆烈   西汉官吏。陆贾子。汉高帝时为吴令,迁豫章都尉。陆烈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陆烈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陆烈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吴县陆氏世谱》。   
      吕布   东汉末将领。初事丁原,任主簿,杀原投董卓,任骑都尉,迁中郎将,封都亭侯,失欢,又与王允合谋杀卓,任奋威将军,封温侯,后败于曹操,被缢杀。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吕布   东汉末将领。初事丁原,任主簿,杀原投董卓,任骑都尉,迁中郎将,封都亭侯,失欢,又与王允合谋杀卓,任奋威将军,封温侯,后败于曹操,被缢杀。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马融   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师事挚恂,博通经典,安帝永初四年拜校书郎,因上《广成颂》忤邓太后,十年不得调,太后死后召拜议郎,历武都、南郡太守,得罪大将军梁冀,免官髡徙朔方。赦还复拜议郎,由此不敢忤权贵。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生徒千余,卢支、郑玄皆出门下。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马融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融   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师事挚恂,博通经典,安帝永初四年拜校书郎,因上《广成颂》忤邓太后,十年不得调,太后死后召拜议郎,历武都、南郡太守,得罪大将军梁冀,免官髡徙朔方。赦还复拜议郎,由此不敢忤权贵。马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生徒千余,卢支、郑玄皆出门下。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马融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腾   东汉末大将。马超父。为征西将军,官至卫尉,封槐里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马腾   东汉末大将。马超父。为征西将军,官至卫尉,封槐里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毛苌   西汉学者。古文诗学“毛诗学”之传授者。曾任河间献王博士,授同郡贯长卿。时言《诗》有齐、鲁、韩三家,《毛诗》未得列于学官。平帝元始五年,《毛诗》置博士,列于学官,魏晋以后,三家诗均亡,唯《毛诗》独盛。毛苌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毛苌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毛苌   西汉学者。古文诗学“毛诗学”之传授者。曾任河间献王博士,授同郡贯长卿。时言《诗》有齐、鲁、韩三家,《毛诗》未得列于学官。平帝元始五年,《毛诗》置博士,列于学官,魏晋以后,三家诗均亡,唯《毛诗》独盛。毛苌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毛苌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孟尝   东汉官吏。策孝廉,举茂才。历仕徐县令、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前守贪秽,珠渐尽而民生艰,乃革前弊,复珍珠生产,百姓返其业。像取自1928年修《江苏毘陵孟氏宗谱》。
	  孟尝   东汉官吏。策孝廉,举茂才。历仕徐县令、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前守贪秽,珠渐尽而民生艰,乃革前弊,复珍珠生产,百姓返其业。像取自1928年修《江苏毘陵孟氏宗谱》。   
      孟舒   西汉官吏。高祖拜为云中守。因匈奴犯边,士卒战死数百,坐罪免官。文帝立,官复原职。像取自1928年修《江苏毘陵孟氏宗谱》。
	  孟舒   西汉官吏。高祖拜为云中守。因匈奴犯边,士卒战死数百,坐罪免官。文帝立,官复原职。像取自1928年修《江苏毘陵孟氏宗谱》。   
      纽绰   汉代官吏,仕至荆兖青三州刺史。像取自1923年修《浙江吴兴纽氏西支家谱》。
	  纽绰   汉代官吏,仕至荆兖青三州刺史。像取自1923年修《浙江吴兴纽氏西支家谱》。   
      普净   东汉高僧。江西汜水关镇国寺长老。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普净   东汉高僧。江西汜水关镇国寺长老。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钱京   汉代官吏。历仕东宫舍人、太子洗马、黄门侍郎、高密太守、越骑校尉右将军。像取自清乾隆修《江苏无锡钱氏宗谱》。
	  钱京   汉代官吏。历仕东宫舍人、太子洗马、黄门侍郎、高密太守、越骑校尉右将军。像取自清乾隆修《江苏无锡钱氏宗谱》。   
      钱林   西汉官吏,仕至哀帝建平谏议大夫,平帝元始中王莽专政,弃官隐长城(今浙江长兴)陂门里以终。像取自清嘉庆修《吴越钱氏宗谱》。
	  钱林   西汉官吏,仕至哀帝建平谏议大夫,平帝元始中王莽专政,弃官隐长城(今浙江长兴)陂门里以终。像取自清嘉庆修《吴越钱氏宗谱》。   
      钱让   汉代官吏。阳嘉初举孝廉。历仕历阳、章安县令、黄门选部侍郎、广陵太守、征东大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封富春侯。像取自清嘉庆修《吴越钱氏宗谱》。
	  钱让   汉代官吏。阳嘉初举孝廉。历仕历阳、章安县令、黄门选部侍郎、广陵太守、征东大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封富春侯。像取自清嘉庆修《吴越钱氏宗谱》。   
      任敖   西汉官吏。刘邦起兵,从为御史,守丰二岁。刘邦为汉王,东击项羽,以敖为上当守。高祖十一年封广阿侯。吕后时,为御史大夫。任敖像取自民国修《江苏如皋任氏宗谱》。
	  任敖   西汉官吏。刘邦起兵,从为御史,守丰二岁。刘邦为汉王,东击项羽,以敖为上当守。高祖十一年封广阿侯。吕后时,为御史大夫。任敖像取自民国修《江苏如皋任氏宗谱》。   
      任光   东汉大将。初为乡啬夫、郡县吏。从刘秀起兵,历官信都太守、拜左大将军、封阿陵侯,奉朝请。任光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任光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任光像取自民国修《江苏如皋任氏宗谱》。
	  任光   东汉大将。初为乡啬夫、郡县吏。从刘秀起兵,历官信都太守、拜左大将军、封阿陵侯,奉朝请。任光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任光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任光像取自民国修《江苏如皋任氏宗谱》。   
      任隗   东汉官吏、学者。任光子。历官虎贲中郎将、长水校尉、司空。耿言直议。像取自民国修《江苏如皋任氏宗谱》。
	  任隗   东汉官吏、学者。任光子。历官虎贲中郎将、长水校尉、司空。耿言直议。像取自民国修《江苏如皋任氏宗谱》。   
      任延   东汉官吏、学者。少学于太学,有“任圣童”之称。历官会稽都尉、九真、武威、颖川、河内太守。任延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任延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任延像取自民国修《江苏如皋任氏宗谱》。
	  任延   东汉官吏、学者。少学于太学,有“任圣童”之称。历官会稽都尉、九真、武威、颖川、河内太守。任延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任延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任延像取自民国修《江苏如皋任氏宗谱》。   
      任旐   东汉官吏。举孝廉。黄巾军闻其贤德,相率以去。历任酸枣、祝阿令。像取自民国修《江苏如皋任氏宗谱》。
	  任旐   东汉官吏。举孝廉。黄巾军闻其贤德,相率以去。历任酸枣、祝阿令。像取自民国修《江苏如皋任氏宗谱》。   
      荣广   西汉学者,受《毂梁春秋》、《诗》于暇丘江公,高材敏捷,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像取自1935年修《江苏无锡荣氏宗谱》。
	  荣广   西汉学者,受《毂梁春秋》、《诗》于暇丘江公,高材敏捷,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像取自1935年修《江苏无锡荣氏宗谱》。   
      桑弘羊   西汉大臣。历官武帝治粟都尉、大司农,赐爵左庶长,昭帝年幼即位,受武帝遗昭,与霍光共同辅政,任御史大夫,受燕王刘旦等谋反事牵连被杀。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宜兴梅子境桑氏宗谱》。
	  桑弘羊   西汉大臣。历官武帝治粟都尉、大司农,赐爵左庶长,昭帝年幼即位,受武帝遗昭,与霍光共同辅政,任御史大夫,受燕王刘旦等谋反事牵连被杀。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宜兴梅子境桑氏宗谱》。   
      邵信臣   汉代官吏。仕至宣帝元康时南阳太守。像取自1930年修《浙江绍邑邵氏宗谱》。
	  邵信臣   汉代官吏。仕至宣帝元康时南阳太守。像取自1930年修《浙江绍邑邵氏宗谱》。   
      邵驯   汉代官吏。历仕乐安太守、光禄勋,封邑邵。像取自1930年修《浙江绍邑邵氏宗谱》。
	  邵驯   汉代官吏。历仕乐安太守、光禄勋,封邑邵。像取自1930年修《浙江绍邑邵氏宗谱》。   
      沈戎   汉代官吏。初任西汉九江从事,王莽篡位隐居不仕,后从刘秀起兵,东汉光武即位,以功封海昏侯,不就。像取自明代修吴兴世家分隶德清再迁武林又迁山阴《沈氏族谱》。
	  沈戎   汉代官吏。初任西汉九江从事,王莽篡位隐居不仕,后从刘秀起兵,东汉光武即位,以功封海昏侯,不就。像取自明代修吴兴世家分隶德清再迁武林又迁山阴《沈氏族谱》。   
      施雠   西汉学者。受《易》于田王孙,后拜为博士。宣帝甘露中与诸儒杂论五经同异于石渠阁。像取自清代修《浙江萧山新田施氏宗谱》。
	  施雠   西汉学者。受《易》于田王孙,后拜为博士。宣帝甘露中与诸儒杂论五经同异于石渠阁。像取自清代修《浙江萧山新田施氏宗谱》。   
      施延   东汉大臣、学者。少为诸生,举有道高第。安帝时拜侍中、顺帝时位至太尉。明于五经。像取自清代修《浙江萧山新田施氏宗谱》。
	  施延   东汉大臣、学者。少为诸生,举有道高第。安帝时拜侍中、顺帝时位至太尉。明于五经。像取自清代修《浙江萧山新田施氏宗谱》。   
      石昶   汉代官吏。官至东莱太守。像取自1947年修《浙江诸暨石氏宗谱》。
	  石昶   汉代官吏。官至东莱太守。像取自1947年修《浙江诸暨石氏宗谱》。   
      石奋   西汉大臣。无文学,恭谨无比。初为小吏,侍高祖。帝爱其恭敬,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文帝时官至太中大夫。景帝即位,列为九卿,身为二千石,四子皆官至二千石,号为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养老归家。像取自1947年修《浙江诸暨石氏宗谱》。
	  石奋   西汉大臣。无文学,恭谨无比。初为小吏,侍高祖。帝爱其恭敬,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文帝时官至太中大夫。景帝即位,列为九卿,身为二千石,四子皆官至二千石,号为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养老归家。像取自1947年修《浙江诸暨石氏宗谱》。   
      史崇   东汉官吏。光武建武中累迁为青、冀二州刺史,封溧阳县侯,子孙因家溧阳。像取自清光绪十八年八行堂木活字本《浙江萧山史氏宗谱》。
	  史崇   东汉官吏。光武建武中累迁为青、冀二州刺史,封溧阳县侯,子孙因家溧阳。像取自清光绪十八年八行堂木活字本《浙江萧山史氏宗谱》。   
      史茅   东汉官吏。史崇孙。袭溧阳侯爵,历官尚书、侍中、镇西将军、雍州牧。像取自清光绪十八年八行堂木活字本《浙江萧山史氏宗谱》。
	  史茅   东汉官吏。史崇孙。袭溧阳侯爵,历官尚书、侍中、镇西将军、雍州牧。像取自清光绪十八年八行堂木活字本《浙江萧山史氏宗谱》。   
      舒骏   西汉官吏,历仕下邳令、郎中、都尉、丹阳太守。像取自清宣统元年修《湖北旌阳舒氏宗谱》。
	  舒骏   西汉官吏,历仕下邳令、郎中、都尉、丹阳太守。像取自清宣统元年修《湖北旌阳舒氏宗谱》。   
      司马徽   东汉末高士,向刘备荐诸葛亮、庞统。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司马徽   东汉末高士,向刘备荐诸葛亮、庞统。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宋登   东汉大臣、学者。少传《欧阳尚书》,教授数千人,历官汝阳令、尚书仆射、侍中、颖川太守。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上虞古虞宋氏宗谱》。
	  宋登   东汉大臣、学者。少传《欧阳尚书》,教授数千人,历官汝阳令、尚书仆射、侍中、颖川太守。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上虞古虞宋氏宗谱》。   
      宋宏   汉代大臣。历官成帝少府、王莽共工、光武帝大中大夫、建武二年大司空,封栒邑侯,徙宣平侯。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上虞古虞宋氏宗谱》。
	  宋宏   汉代大臣。历官成帝少府、王莽共工、光武帝大中大夫、建武二年大司空,封栒邑侯,徙宣平侯。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上虞古虞宋氏宗谱》。   
      孙策   三国吴孙氏政权建立者。孙坚子,孙权兄。少居寿春,广交江淮士族。坚死,就其舅丹阳太守吴景。后依袁术,得坚残部千余人,任折冲校尉,渡浙江,自领会稽太守,又夺庐江郡。曹操表为讨逆将军,封吴侯。遇刺卒。孙策题跋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孙策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孙策   三国吴孙氏政权建立者。孙坚子,孙权兄。少居寿春,广交江淮士族。坚死,就其舅丹阳太守吴景。后依袁术,得坚残部千余人,任折冲校尉,渡浙江,自领会稽太守,又夺庐江郡。曹操表为讨逆将军,封吴侯。遇刺卒。孙策题跋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孙策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孙耽   汉代官吏。官至汉阳太守。像取自1932年修《浙江余姚孙氏宗谱》。
	  孙耽   汉代官吏。官至汉阳太守。像取自1932年修《浙江余姚孙氏宗谱》。   
      孙邃   汉代官吏。官至汉顺帝时清河太守。像取自1932年修《浙江余姚孙氏宗谱》。
	  孙邃   汉代官吏。官至汉顺帝时清河太守。像取自1932年修《浙江余姚孙氏宗谱》。   
      孙询   汉代官吏。官至汉宣帝时安定太守。像取自1932年修《浙江余姚孙氏宗谱》。
	  孙询   汉代官吏。官至汉宣帝时安定太守。像取自1932年修《浙江余姚孙氏宗谱》。   
      陶谦   东汉末官吏。历官尚书郎、徐州刺史、徐州牧、安东将军,封溧阳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陶谦   东汉末官吏。历官尚书郎、徐州刺史、徐州牧、安东将军,封溧阳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万修   东汉大将。历官信都令、偏将军、从军河北,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万修立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万修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毘陵万氏宗谱》。
	  万修   东汉大将。历官信都令、偏将军、从军河北,封槐里侯,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万修立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万修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毘陵万氏宗谱》。   
      汪澈   汉代官吏。仕至湘东太守,封新都侯。像取自1925年修《安徽歙县重建吴清山汪氏墓祠征信录》。
	  汪澈   汉代官吏。仕至湘东太守,封新都侯。像取自1925年修《安徽歙县重建吴清山汪氏墓祠征信录》。   
      汪文   东汉官吏。历仕和帝渔阳太守、太子洗马。像取自清代修《平阳汪氏宗谱》。
	  汪文   东汉官吏。历仕和帝渔阳太守、太子洗马。像取自清代修《平阳汪氏宗谱》。   
      汪文和   东汉官吏。以龙骧将军衔任会稽令。乱世避居新安,子孙遂为新安望族。像取自清代修《安徽新安汪氏世守谱》。
	  汪文和   东汉官吏。以龙骧将军衔任会稽令。乱世避居新安,子孙遂为新安望族。像取自清代修《安徽新安汪氏世守谱》。   
      王霸   东汉大将。少为狱吏,昆阳之战时,从刘秀击破王寻、王邑军。从征河北,追斩王郎,封王乡侯。光武即位,屡立战功,为讨虏将军,后拜上谷太守,封淮陵侯,位居云台二十八将之列。王霸立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王霸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王霸侧身像天全堂1946年木活字印本《东沙筑堂王氏宗谱》。王霸像取自《浙江山阴前梅王氏宗谱》。
	  王霸   东汉大将。少为狱吏,昆阳之战时,从刘秀击破王寻、王邑军。从征河北,追斩王郎,封王乡侯。光武即位,屡立战功,为讨虏将军,后拜上谷太守,封淮陵侯,位居云台二十八将之列。王霸立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王霸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王霸侧身像天全堂1946年木活字印本《东沙筑堂王氏宗谱》。王霸像取自《浙江山阴前梅王氏宗谱》。   
      王充   东汉哲学家。出身细族孤门。早年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辄能诵忆,遂通百家之言。刺史辟为从事,转治中。勤于著述,著《论衡》八十五篇。王充像取自清任熊绘图,王龄撰赞,蔡照初雕版,清咸丰六年萧山王氏养和堂刻本《於越先贤像传赞》。
	  王充   东汉哲学家。出身细族孤门。早年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游洛阳书肆,阅所卖书,辄能诵忆,遂通百家之言。刺史辟为从事,转治中。勤于著述,著《论衡》八十五篇。王充像取自清任熊绘图,王龄撰赞,蔡照初雕版,清咸丰六年萧山王氏养和堂刻本《於越先贤像传赞》。   
      王吉   西汉官吏、学者。历官益州刺史、博士、谏议大夫。兼通五经。像取自清代修《江苏王氏三沙全谱》。
	  王吉   西汉官吏、学者。历官益州刺史、博士、谏议大夫。兼通五经。像取自清代修《江苏王氏三沙全谱》。   
      王骏   汉代官吏。王吉子。官至御史大夫。像取自清代修《江苏王氏三沙全谱》。
	  王骏   汉代官吏。王吉子。官至御史大夫。像取自清代修《江苏王氏三沙全谱》。   
      王允   东汉大臣。历官豫州刺史、河南尹、太仆、尚书令、司徒。王允题跋版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王允   东汉大臣。历官豫州刺史、河南尹、太仆、尚书令、司徒。王允题跋版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王泽   东汉官吏。官至雁门太守、安东将军。像取自清代修《江苏王氏三沙全谱》。
	  王泽   东汉官吏。官至雁门太守、安东将军。像取自清代修《江苏王氏三沙全谱》。   
      王莽   西汉末新王朝开国皇帝。汉元帝皇后侄,西汉末拜黄门郎,迁射声校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代王根为大司马。哀帝立,免官就国。平帝立,元后以太皇太后临朝,召莽复任大司马,总揽朝政,进太傅,旋毒死平帝。王莽于初始元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在位期间,托古改制。天凤四年,全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地皇四年,绿林等入长安,莽逃至渐台,为商人杜吴所杀。新王朝亡。在位十五年。
	  王莽   西汉末新王朝开国皇帝。汉元帝皇后侄,西汉末拜黄门郎,迁射声校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代王根为大司马。哀帝立,免官就国。平帝立,元后以太皇太后临朝,召莽复任大司马,总揽朝政,进太傅,旋毒死平帝。王莽于初始元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在位期间,托古改制。天凤四年,全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地皇四年,绿林等入长安,莽逃至渐台,为商人杜吴所杀。新王朝亡。在位十五年。   
      卫青   西汉名将。卫皇后弟。初为平阳公主家奴,武帝时,为太中大夫。元光六年,以车骑将军率军大败匈奴,爵关内侯。元朔二年又收复河套地区,封长平侯。前后七次出击匈奴,屡获战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卫青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卫青   西汉名将。卫皇后弟。初为平阳公主家奴,武帝时,为太中大夫。元光六年,以车骑将军率军大败匈奴,爵关内侯。元朔二年又收复河套地区,封长平侯。前后七次出击匈奴,屡获战功。与霍去病并为大司马。卫青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文丑   东汉末袁绍大将。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文丑   东汉末袁绍大将。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吴臣   汉代诸侯,世袭长沙王。像取自清代刻,元代纂,明代续纂《江苏延陵吴氏家谱》。
	  吴臣   汉代诸侯,世袭长沙王。像取自清代刻,元代纂,明代续纂《江苏延陵吴氏家谱》。   
      吴成   汉代王侯。袭封广平侯。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
	  吴成   汉代王侯。袭封广平侯。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   
      吴范   汉末官吏。举贤良方正。官至献帝朝汴州牧。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奉化吴氏宗谱》。
	  吴范   汉末官吏。举贤良方正。官至献帝朝汴州牧。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奉化吴氏宗谱》。   
      吴亘   汉代王侯。以功封灌阳侯。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
	  吴亘   汉代王侯。以功封灌阳侯。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   
      吴汉   东汉大将。初为亭长,从刘秀起兵,为偏将军。后与诸将拥刘秀称帝,任大司马,封舞阳侯。镇压铜马、重连等军,击灭秦丰、刘永等,平定东方。建武十一年,率军伐蜀,次年灭蜀。为云台三十二将之一。吴汉像取自元代纂、明代续纂、清代刻江苏《延陵吴氏家谱》。吴汉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吴汉   东汉大将。初为亭长,从刘秀起兵,为偏将军。后与诸将拥刘秀称帝,任大司马,封舞阳侯。镇压铜马、重连等军,击灭秦丰、刘永等,平定东方。建武十一年,率军伐蜀,次年灭蜀。为云台三十二将之一。吴汉像取自元代纂、明代续纂、清代刻江苏《延陵吴氏家谱》。吴汉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吴回   汉代诸侯,世袭长沙王。像取自清代刻,元代纂,明代续纂《江苏延陵吴氏家谱》。
	  吴回   汉代诸侯,世袭长沙王。像取自清代刻,元代纂,明代续纂《江苏延陵吴氏家谱》。   
      吴洽   汉代大将,拜平北大将军。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
	  吴洽   汉代大将,拜平北大将军。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   
      吴羌   汉代王侯。武帝朝世袭长沙王。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
	  吴羌   汉代王侯。武帝朝世袭长沙王。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   
      吴如胜   汉代王侯。吴亘子。袭灌阳侯。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
	  吴如胜   汉代王侯。吴亘子。袭灌阳侯。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   
      吴演   汉代武将。功拜骠骑大将军。像取自清代刻,元代纂,明代续纂《江苏延陵吴氏家谱》。
	  吴演   汉代武将。功拜骠骑大将军。像取自清代刻,元代纂,明代续纂《江苏延陵吴氏家谱》。   
      吴右   汉代王侯。景帝朝世袭长沙王。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
	  吴右   汉代王侯。景帝朝世袭长沙王。像取自清代修《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   
      吴著   汉代诸侯。世袭长沙王。像取自清代刻,元代纂,明代续纂《江苏延陵吴氏家谱》。
	  吴著   汉代诸侯。世袭长沙王。像取自清代刻,元代纂,明代续纂《江苏延陵吴氏家谱》。   
      夏侯冕   西汉官吏。仕至宣帝元康长安大夫。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上虞、余姚桂林夏氏宗谱》。
	  夏侯冕   西汉官吏。仕至宣帝元康长安大夫。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上虞、余姚桂林夏氏宗谱》。   
      夏侯颇   西汉王侯。夏侯婴曾孙,嗣汝阳侯,尚汝阳公主。武帝元鼎二年以罪自杀。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上虞、余姚桂林夏氏宗谱》。
	  夏侯颇   西汉王侯。夏侯婴曾孙,嗣汝阳侯,尚汝阳公主。武帝元鼎二年以罪自杀。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上虞、余姚桂林夏氏宗谱》。   
      夏侯婴   西汉官吏。曾为滕令奉车,从刘邦起兵,高祖、惠、文帝时均为太仆,封汝阳侯。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上虞、余姚桂林夏氏宗谱》。
	  夏侯婴   西汉官吏。曾为滕令奉车,从刘邦起兵,高祖、惠、文帝时均为太仆,封汝阳侯。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上虞、余姚桂林夏氏宗谱》。   
      徐幹   东汉官吏、文学家。仕至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建安七子之一。善辞赋,能诗。有文集。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徐氏宗谱》。
	  徐幹   东汉官吏、文学家。仕至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建安七子之一。善辞赋,能诗。有文集。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徐氏宗谱》。   
      徐乐   汉代官吏。武帝时,上书言世务,帝召见,拜郎中。像取自1924年修《江苏武进谭庄徐氏宗谱》。
	  徐乐   汉代官吏。武帝时,上书言世务,帝召见,拜郎中。像取自1924年修《江苏武进谭庄徐氏宗谱》。   
      徐豊   汉代官吏。官至司空。像取自清代修《安徽新安徐氏宗谱》。
	  徐豊   汉代官吏。官至司空。像取自清代修《安徽新安徐氏宗谱》。   
      徐昇   汉代官吏。历仕河南太守、迁都侍郎、镇北大将军。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孝义徐氏宗谱》。
	  徐昇   汉代官吏。历仕河南太守、迁都侍郎、镇北大将军。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姚江孝义徐氏宗谱》。   
      徐稚   东汉居士。家贫,常自耕稼,恭俭义让。隐居不仕。徵为太原太守,辞不就。徐稚半身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徐稚半身之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徐稚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吴县徐氏宗谱》。
	  徐稚   东汉居士。家贫,常自耕稼,恭俭义让。隐居不仕。徵为太原太守,辞不就。徐稚半身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徐稚半身之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徐稚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吴县徐氏宗谱》。   
      许慎   东汉官吏、经学家、文字学家。少博学经籍。曾仕郡功曹,举孝廉,历任洨长、太尉南阁祭酒。师事贾逵,受古文经。和帝永元十二年至安帝建光元年,作《说文解字》,并叙目共十五篇。又著《五经异义》,已佚,有辑本。许慎石刻像取自清罗聘绘《说文统系第一图》。
	  许慎   东汉官吏、经学家、文字学家。少博学经籍。曾仕郡功曹,举孝廉,历任洨长、太尉南阁祭酒。师事贾逵,受古文经。和帝永元十二年至安帝建光元年,作《说文解字》,并叙目共十五篇。又著《五经异义》,已佚,有辑本。许慎石刻像取自清罗聘绘《说文统系第一图》。   
      荀彧   东汉末曹操谋士。历官奋武司马、镇东司马、侍中、尚书令,封万岁亭侯。举孝廉。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荀彧   东汉末曹操谋士。历官奋武司马、镇东司马、侍中、尚书令,封万岁亭侯。举孝廉。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严忌   西汉辞赋家。受知于梁孝王,有辞赋二十四篇,今仅存《哀时命》悼屈原一篇。像取自1919年修《江苏金坛严氏宗谱》。
	  严忌   西汉辞赋家。受知于梁孝王,有辞赋二十四篇,今仅存《哀时命》悼屈原一篇。像取自1919年修《江苏金坛严氏宗谱》。   
      严助   西汉官吏。严忌子。举贤良。历仕中大夫、会稽太守,后与淮南王刘安厚相交结,刘安反,坐罪诛。像取自1919年修《江苏金坛严氏宗谱》。
	  严助   西汉官吏。严忌子。举贤良。历仕中大夫、会稽太守,后与淮南王刘安厚相交结,刘安反,坐罪诛。像取自1919年修《江苏金坛严氏宗谱》。   
      严遵   西汉道家。成帝时卖卜于成都市,依蓍龟,与人言利害,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廉读《老子》,一生不仕。年九十余卒。著有《道德真经指归》,现仅存七卷。严遵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严遵   西汉道家。成帝时卖卜于成都市,依蓍龟,与人言利害,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廉读《老子》,一生不仕。年九十余卒。著有《道德真经指归》,现仅存七卷。严遵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杨彪   汉末大臣。官至太尉。魏受禅欲拜太尉,固辞。像取自清乾隆修《浙江余姚杨氏宗谱》。
	  杨彪   汉末大臣。官至太尉。魏受禅欲拜太尉,固辞。像取自清乾隆修《浙江余姚杨氏宗谱》。   
      杨秉   东汉大臣。杨震子。历官豫、荆、徐、兖四州刺史,延熹五年拜太尉。像取自清乾隆修《浙江余姚杨氏宗谱》。
	  杨秉   东汉大臣。杨震子。历官豫、荆、徐、兖四州刺史,延熹五年拜太尉。像取自清乾隆修《浙江余姚杨氏宗谱》。   
      杨敞   西汉大臣。历官霍光军司马、大司农、御史大夫,昭帝元凤六年为丞相,封安平侯。像取自清乾隆修《浙江余姚杨氏宗谱》。
	  杨敞   西汉大臣。历官霍光军司马、大司农、御史大夫,昭帝元凤六年为丞相,封安平侯。像取自清乾隆修《浙江余姚杨氏宗谱》。   
      杨赐   东汉大臣。杨秉子。以司空高第官侍中,侍讲华光殿,累迁司徒、司空、太尉,封晋侯。像取自清乾隆修《浙江余姚杨氏宗谱》。
	  杨赐   东汉大臣。杨秉子。以司空高第官侍中,侍讲华光殿,累迁司徒、司空、太尉,封晋侯。像取自清乾隆修《浙江余姚杨氏宗谱》。   
      杨喜   汉代武将。初为郎中骑从,后从灌婴共斩项羽,封赤泉侯。像取自清乾隆修《浙江余姚杨氏宗谱》。
	  杨喜   汉代武将。初为郎中骑从,后从灌婴共斩项羽,封赤泉侯。像取自清乾隆修《浙江余姚杨氏宗谱》。   
      杨雄   西汉官吏、学者。少好学,为人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有《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杨雄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杨雄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杨雄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杨雄   西汉官吏、学者。少好学,为人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有《太玄》、《法言》、《方言》、《训纂篇》。杨雄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杨雄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杨雄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杨修   东汉末官吏,任曹操主簿。建安中举孝廉,曹忌其才智,借故杀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杨修   东汉末官吏,任曹操主簿。建安中举孝廉,曹忌其才智,借故杀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姚惠   西汉大臣。历官中尉、太尉、御史大夫,封关内侯。像取自1931年修《浙江余杭姚氏宗谱》。
	  姚惠   西汉大臣。历官中尉、太尉、御史大夫,封关内侯。像取自1931年修《浙江余杭姚氏宗谱》。   
      阴丽华   东汉光武帝刘秀皇后。刘秀未起事前,尝云:“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阴丽华像取自清颜鉴题诗,清王翙绘图,嘉庆间颜氏刻本《百美新咏》。
	  阴丽华   东汉光武帝刘秀皇后。刘秀未起事前,尝云:“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阴丽华像取自清颜鉴题诗,清王翙绘图,嘉庆间颜氏刻本《百美新咏》。   
      虞竟   西汉官吏。仕至广州刺史,封宪定侯。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诸暨虞氏宗谱》。
	  虞竟   西汉官吏。仕至广州刺史,封宪定侯。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诸暨虞氏宗谱》。   
      虞寻   汉代官吏。仕至濮阳令。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诸暨虞氏宗谱》。
	  虞寻   汉代官吏。仕至濮阳令。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诸暨虞氏宗谱》。   
      袁安   东汉大臣。微时僵卧,洛阳令除雪入户,问之,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明帝永平十四年拜楚郡太守,迁河南尹,名重朝廷。章帝建初八年迁太仆,后拜司徒。和帝即位,外戚窦氏擅权,安守正不移。袁安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袁安   东汉大臣。微时僵卧,洛阳令除雪入户,问之,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明帝永平十四年拜楚郡太守,迁河南尹,名重朝廷。章帝建初八年迁太仆,后拜司徒。和帝即位,外戚窦氏擅权,安守正不移。袁安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袁盎   西汉官吏。历官郎中、齐相、吴相、楚相。为刺客杀。像取自清代修《安徽潜县袁氏宗谱》。
	  袁盎   西汉官吏。历官郎中、齐相、吴相、楚相。为刺客杀。像取自清代修《安徽潜县袁氏宗谱》。   
      袁绍   东汉末大将。历官侍御史、虎贲中郎将、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袁绍   东汉末大将。历官侍御史、虎贲中郎将、大将军兼督冀、青、幽、并四州。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臧宫   东汉大将。从刘秀征战,数陷阵却敌,诸将称其勇,平定江夏,拜辅威将军,除广汉太守,封朗陵侯,谨行质朴,常见任用。臧宫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臧宫像取自1924年修《江苏毘陵臧氏宗谱》。
	  臧宫   东汉大将。从刘秀征战,数陷阵却敌,诸将称其勇,平定江夏,拜辅威将军,除广汉太守,封朗陵侯,谨行质朴,常见任用。臧宫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臧宫像取自1924年修《江苏毘陵臧氏宗谱》。   
      臧洪   东汉官吏。扬州刺史臧旻子。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补即丘长,说兖、豫二州刺史讨董卓,归袁绍,为青州刺史、东郡太守,后与绍绝,城陷被杀。像取自1924年修《江苏毘陵臧氏宗谱》。
	  臧洪   东汉官吏。扬州刺史臧旻子。年十五,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补即丘长,说兖、豫二州刺史讨董卓,归袁绍,为青州刺史、东郡太守,后与绍绝,城陷被杀。像取自1924年修《江苏毘陵臧氏宗谱》。   
      臧韬   东汉官吏。举博学宏文正科。历仕秘书、中丞令、弘农太守。像取自1924修《江苏毘陵臧氏宗谱》。
	  臧韬   东汉官吏。举博学宏文正科。历仕秘书、中丞令、弘农太守。像取自1924修《江苏毘陵臧氏宗谱》。   
      曾宝   汉代官吏。历仕武威太守、车骑侍郎。像取自清嘉庆修《山东武城曾氏族谱》。
	  曾宝   汉代官吏。历仕武威太守、车骑侍郎。像取自清嘉庆修《山东武城曾氏族谱》。   
      曾据   汉代官吏。历封都乡侯、关内侯。像取自清嘉庆修《山东武城曾氏族谱》。
	  曾据   汉代官吏。历封都乡侯、关内侯。像取自清嘉庆修《山东武城曾氏族谱》。   
      曾浼   汉代官吏。仕至上谷太尉。像取自清嘉庆修《山东武城曾氏族谱》。
	  曾浼   汉代官吏。仕至上谷太尉。像取自清嘉庆修《山东武城曾氏族谱》。   
      曾烨   汉代官吏。仕至尚书令。像取自清嘉庆修《山东武城曾氏族谱》。
	  曾烨   汉代官吏。仕至尚书令。像取自清嘉庆修《山东武城曾氏族谱》。   
      曾盈   汉代官吏。历仕柬阳太子太傅、抚州长史。像取自清嘉庆修《山东武城曾氏族谱》。
	  曾盈   汉代官吏。历仕柬阳太子太傅、抚州长史。像取自清嘉庆修《山东武城曾氏族谱》。   
      张道陵   东汉道士。本太学生,博通五经,曾任江州令,后弃儒习道,入蜀住鹄鸣山,以符水咒法治病,创立教派,入道者需输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张道陵半身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锡山张氏宗谱》。
	  张道陵   东汉道士。本太学生,博通五经,曾任江州令,后弃儒习道,入蜀住鹄鸣山,以符水咒法治病,创立教派,入道者需输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张道陵半身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锡山张氏宗谱》。   
      张骞   西汉官吏。历官大中大夫、校尉,封博望侯,又历卫尉、中郎将,大行,两次奉命出使西域。张骞题跋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张骞头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无锡修张氏宗谱》。
	  张骞   西汉官吏。历官大中大夫、校尉,封博望侯,又历卫尉、中郎将,大行,两次奉命出使西域。张骞题跋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张骞头像取自清同治修《江苏无锡修张氏宗谱》。   
      张松   东汉末谋士。官刘璋别驾。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张松   东汉末谋士。官刘璋别驾。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张禹   东汉大臣。明帝永平八年举孝廉。历官章帝扬州刺史、下邳相、修水利,民得温饱,和帝永元六年入为大司农、拜太尉,迁太傅,录尚书事,安帝初封安乡侯。张禹画像取自宋人绘《朱云折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张禹像取自清嘉庆修《浙江富春张氏宗谱》。
	  张禹   东汉大臣。明帝永平八年举孝廉。历官章帝扬州刺史、下邳相、修水利,民得温饱,和帝永元六年入为大司农、拜太尉,迁太傅,录尚书事,安帝初封安乡侯。张禹画像取自宋人绘《朱云折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张禹像取自清嘉庆修《浙江富春张氏宗谱》。   
      张仲景   东汉末医学家。学医于同郡张伯望,尽得其传。初举孝廉,传献帝建安中官长沙太守。时大疫流行,乃钻研《内经》、《难经》等古医书,博采众方,所著《伤寒杂病论》,碾转流散,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
	  张仲景   东汉末医学家。学医于同郡张伯望,尽得其传。初举孝廉,传献帝建安中官长沙太守。时大疫流行,乃钻研《内经》、《难经》等古医书,博采众方,所著《伤寒杂病论》,碾转流散,后人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   
      赵娥   东汉义女。父为同县人所杀,娥兄弟三人俱卒,仇家喜。娥潜备刀以候,十余年不能得。后遇于都亭,刺杀之,诣县自首,后遇赦得免罪。赵娥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
	  赵娥   东汉义女。父为同县人所杀,娥兄弟三人俱卒,仇家喜。娥潜备刀以候,十余年不能得。后遇于都亭,刺杀之,诣县自首,后遇赦得免罪。赵娥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   
      赵飞燕   西汉成帝之皇后。成阳侯赵临之女。原为阳阿公主家歌女,以体轻善舞得名。成帝微行过公主家悦而召入宫,为婕妤。永始元年立为后。与其妹赵合德专宠十余年,无子,后宫有产子者辄为所害。哀帝立尊为皇太后。赵飞燕于平帝即位后被废为庶人,自杀。赵飞燕画像取自明代仇英绘《列女传图—飞燕娇舞》。赵飞燕像取自清颜鉴题诗,清王翙绘图,嘉庆间颜氏刻本《百美新咏》。
	  赵飞燕   西汉成帝之皇后。成阳侯赵临之女。原为阳阿公主家歌女,以体轻善舞得名。成帝微行过公主家悦而召入宫,为婕妤。永始元年立为后。与其妹赵合德专宠十余年,无子,后宫有产子者辄为所害。哀帝立尊为皇太后。赵飞燕于平帝即位后被废为庶人,自杀。赵飞燕画像取自明代仇英绘《列女传图—飞燕娇舞》。赵飞燕像取自清颜鉴题诗,清王翙绘图,嘉庆间颜氏刻本《百美新咏》。   
      赵合德   西汉成帝之妃。赵飞燕妹。因飞燕得宠,入宫为婕妤,更号昭仪。飞燕姊妹得成帝专宠十余年,皆无子。娇媚不逊,后宫有子者辄杀之。成帝暴死,皇太后问成帝病状,被逼自杀。赵合德像取自清颜鉴题诗,清王翙绘图,嘉庆间颜氏刻本《百美新咏》。
	  赵合德   西汉成帝之妃。赵飞燕妹。因飞燕得宠,入宫为婕妤,更号昭仪。飞燕姊妹得成帝专宠十余年,皆无子。娇媚不逊,后宫有子者辄杀之。成帝暴死,皇太后问成帝病状,被逼自杀。赵合德像取自清颜鉴题诗,清王翙绘图,嘉庆间颜氏刻本《百美新咏》。   
      郑当时   西汉景、武帝时大臣。?历官太子舍人、济南太守、江都相、大司农、丞相长史?、汝南太守。郑当时头像取自清宣统修《江苏常州郑氏宗谱》。
	  郑当时   西汉景、武帝时大臣。?历官太子舍人、济南太守、江都相、大司农、丞相长史?、汝南太守。郑当时头像取自清宣统修《江苏常州郑氏宗谱》。   
      郑玄   东汉大臣、经学家。相继师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博通群经,后聚徒讲学,弟子千人。建安中征拜大司农。多著述,自成一家,号称“郑学”。郑玄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郑玄头像取自清宣统修《常州郑氏宗谱》。
	  郑玄   东汉大臣、经学家。相继师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博通群经,后聚徒讲学,弟子千人。建安中征拜大司农。多著述,自成一家,号称“郑学”。郑玄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郑玄头像取自清宣统修《常州郑氏宗谱》。   
      郑众   东汉大臣、经学家。明帝时为给事中,章帝时为大司农,以清正称。从父受《左氏春秋》,作《春秋难记条例》,兼通《易》、《诗》。郑众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郑众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郑众   东汉大臣、经学家。明帝时为给事中,章帝时为大司农,以清正称。从父受《左氏春秋》,作《春秋难记条例》,兼通《易》、《诗》。郑众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郑众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周勃   西汉大臣。秦时以织薄曲、办丧事吹萧为生,从刘邦起兵,定天下,封绛侯。惠帝时,任太尉。吕后死,诸吕欲危刘氏,与陈平定计诛诸吕。文帝立,拜右丞相。惧功高招祸,称病辞职。陈平死,复相,旋免。周勃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周勃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余姚余邑周氏宗谱》。
	  周勃   西汉大臣。秦时以织薄曲、办丧事吹萧为生,从刘邦起兵,定天下,封绛侯。惠帝时,任太尉。吕后死,诸吕欲危刘氏,与陈平定计诛诸吕。文帝立,拜右丞相。惧功高招祸,称病辞职。陈平死,复相,旋免。周勃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周勃像取自清代修《浙江余姚余邑周氏宗谱》。   
      周福   东汉大臣。桓帝为蠡吾侯时受其学,及即位,擢尚书。时语谓:“因师获印周仲进”。像取自1933年修《浙江姚江孝义周氏宗谱》。
	  周福   东汉大臣。桓帝为蠡吾侯时受其学,及即位,擢尚书。时语谓:“因师获印周仲进”。像取自1933年修《浙江姚江孝义周氏宗谱》。   
      周举   东汉大臣。举茂才。历官顺帝并州刺史、阳嘉三年尚书、侍中、光禄勋。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山阴周氏宗谱》。
	  周举   东汉大臣。举茂才。历官顺帝并州刺史、阳嘉三年尚书、侍中、光禄勋。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山阴周氏宗谱》。   
      周亚夫   西汉名将。重臣周勃之子。历官河内太守、封条侯,文帝六年拜将军,屯细柳,军纪严明,拜中尉。景帝时吴楚反,拜太尉,大胜,拜丞相。后因子被告盗卖,受牵连入廷尉,不食五日呕血死。周亚夫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周亚夫全身像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周亚夫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山阴周氏宗谱》。
	  周亚夫   西汉名将。重臣周勃之子。历官河内太守、封条侯,文帝六年拜将军,屯细柳,军纪严明,拜中尉。景帝时吴楚反,拜太尉,大胜,拜丞相。后因子被告盗卖,受牵连入廷尉,不食五日呕血死。周亚夫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周亚夫全身像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周亚夫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山阴周氏宗谱》。   
      朱祜   东汉大将。官至谏议大将军、南宫云台堵阳侯。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山阴朱氏宗谱》。
	  朱祜   东汉大将。官至谏议大将军、南宫云台堵阳侯。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山阴朱氏宗谱》。   
      朱晖   东汉官吏。历官卫士令、临淮太守、尚书令。像取自1929年修《浙江四明藕桥朱氏宗谱》。
	  朱晖   东汉官吏。历官卫士令、临淮太守、尚书令。像取自1929年修《浙江四明藕桥朱氏宗谱》。   
      朱儁   东汉大臣。历官谏议大夫、右中郎将、光禄大夫、太尉,封钱塘侯。朱儁画像取自清任熊绘图,王龄撰赞,蔡照初雕版,清咸丰六年萧山王氏养和堂刻本《於越先贤像传赞》。朱儁像取自清代修《浙江萧山翔凤朱氏宗谱》。
	  朱儁   东汉大臣。历官谏议大夫、右中郎将、光禄大夫、太尉,封钱塘侯。朱儁画像取自清任熊绘图,王龄撰赞,蔡照初雕版,清咸丰六年萧山王氏养和堂刻本《於越先贤像传赞》。朱儁像取自清代修《浙江萧山翔凤朱氏宗谱》。   
      朱梁   东汉官吏。举孝廉。历官异州太守、御史中丞、殿中尚书。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古吴朱氏宗谱》。
	  朱梁   东汉官吏。举孝廉。历官异州太守、御史中丞、殿中尚书。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古吴朱氏宗谱》。   
      朱买臣   西汉大臣、学者。家贫,好读书,卖薪自给。妻以为羞离去。后至长安上书。武帝时历官中大夫、会稽太守,入为主爵督尉、丞相长史。后被帝诛。朱买臣全身像取自清任熊绘图,王龄撰赞,蔡照初雕版,清咸丰六年萧山王氏养和堂刻本《於越先贤像传赞》。朱买臣像取自1930年修《安徽歙东朱氏宗谱》。
	  朱买臣   西汉大臣、学者。家贫,好读书,卖薪自给。妻以为羞离去。后至长安上书。武帝时历官中大夫、会稽太守,入为主爵督尉、丞相长史。后被帝诛。朱买臣全身像取自清任熊绘图,王龄撰赞,蔡照初雕版,清咸丰六年萧山王氏养和堂刻本《於越先贤像传赞》。朱买臣像取自1930年修《安徽歙东朱氏宗谱》。   
      朱穆   东汉大臣。朱晖孙。笃于学,举孝廉。桓帝时拜侍御史,永兴元年为冀州刺史。后拜尚书。禄仕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余财。及卒,蔡邕与门人谥为文忠先生。像取自1929年修《浙江四明藕桥朱氏宗谱》。
	  朱穆   东汉大臣。朱晖孙。笃于学,举孝廉。桓帝时拜侍御史,永兴元年为冀州刺史。后拜尚书。禄仕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余财。及卒,蔡邕与门人谥为文忠先生。像取自1929年修《浙江四明藕桥朱氏宗谱》。   
      朱诩   汉代大臣。汉文帝时官至大司徒。像取自1918年修《浙江上虞朱氏宗谱》。
	  朱诩   汉代大臣。汉文帝时官至大司徒。像取自1918年修《浙江上虞朱氏宗谱》。   
      朱邑   西汉大臣。少时为桐乡啬夫,廉平爱民。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政绩优异,入为大司农。居处节俭,家无余财。卒葬桐乡,民为立祠。像取自1929年修《浙江四明藕桥朱氏宗谱》。
	  朱邑   西汉大臣。少时为桐乡啬夫,廉平爱民。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政绩优异,入为大司农。居处节俭,家无余财。卒葬桐乡,民为立祠。像取自1929年修《浙江四明藕桥朱氏宗谱》。   
      朱祐   东汉大将。从刘秀起兵为护军,光武即位,拜建义大将军,封鬲侯。尚儒学,善治军。朱祐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朱祐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山阴南成朱氏族谱》。
	  朱祐   东汉大将。从刘秀起兵为护军,光武即位,拜建义大将军,封鬲侯。尚儒学,善治军。朱祐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朱祐像取自清代修《浙江山阴南成朱氏族谱》。   
      朱轸   西汉大将。以舍人从刘邦起于沛?,为队帅,高祖六年,封都昌侯。像取自请代修《江苏昆陵朱氏宗谱》。
	  朱轸   西汉大将。以舍人从刘邦起于沛?,为队帅,高祖六年,封都昌侯。像取自请代修《江苏昆陵朱氏宗谱》。   
      左慈   东汉末术士。少有神道。传尝在曹操宴上以铜盘贮水,钓得松江鲈鱼。后操欲杀之,慈走入羊群,卒不可得。左慈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左慈   东汉末术士。少有神道。传尝在曹操宴上以铜盘贮水,钓得松江鲈鱼。后操欲杀之,慈走入羊群,卒不可得。左慈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丁兰   东汉孝子。性至孝,丧母,刻木为像,事之如生。邻人张叔醉辱木像,兰奋击之。吏捕兰,兰辞木像,像为垂泪。郡县嘉其孝通神明,奏之,诏免罪。丁兰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丁兰   东汉孝子。性至孝,丧母,刻木为像,事之如生。邻人张叔醉辱木像,兰奋击之。吏捕兰,兰辞木像,像为垂泪。郡县嘉其孝通神明,奏之,诏免罪。丁兰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丙吉   西汉大臣。治律令,本为鲁狱史,累迁廷尉监。武帝末诏治巫蛊郡邸狱。后任大将军霍光长史,建议迎立宣帝。地节三年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元康三年封博阳侯。神爵三年任丞相。政尚宽大。掾史不称职,辄给长假以去。丙吉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丙吉   西汉大臣。治律令,本为鲁狱史,累迁廷尉监。武帝末诏治巫蛊郡邸狱。后任大将军霍光长史,建议迎立宣帝。地节三年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元康三年封博阳侯。神爵三年任丞相。政尚宽大。掾史不称职,辄给长假以去。丙吉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严光   东汉初学者。少有高名,与刘秀同学,及秀即帝位,变姓名隐居,聘至京师,除谏议大夫,不就,归耕于富春山严光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严光题跋版画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严子陵垂钓图》为清代任颐所绘,故宫博物院藏。《子陵钓隐图》为清任颐1881年绘,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五月披裘图》为清任颐1888年绘。严光版画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南陵无双谱》。严光头像取自1919年修《江苏金坛严氏宗谱》。
	  严光   东汉初学者。少有高名,与刘秀同学,及秀即帝位,变姓名隐居,聘至京师,除谏议大夫,不就,归耕于富春山严光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严光题跋版画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严子陵垂钓图》为清代任颐所绘,故宫博物院藏。《子陵钓隐图》为清任颐1881年绘,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五月披裘图》为清任颐1888年绘。严光版画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南陵无双谱》。严光头像取自1919年修《江苏金坛严氏宗谱》。   
      伏生   西汉学者。曾为秦博士。秦时焚书,于壁中藏《尚书》,汉初,仅存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以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乃使晁错往受之。西汉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传作《尚书大传》。《伏生授经》传为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绘。《伏生授经图轴》明崔子忠绘,上海博物馆藏。《伏生授经图》明杜堇绘,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藏。伏生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伏生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伏生题跋版画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南陵无双谱》。
	  伏生   西汉学者。曾为秦博士。秦时焚书,于壁中藏《尚书》,汉初,仅存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以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乃使晁错往受之。西汉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传作《尚书大传》。《伏生授经》传为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绘。《伏生授经图轴》明崔子忠绘,上海博物馆藏。《伏生授经图》明杜堇绘,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藏。伏生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伏生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伏生题跋版画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南陵无双谱》。   
      倪宽   汉代官吏。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汉武帝太初九年,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倪宽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倪宽像取自民国修《浙江上虞横山倪氏宗谱》。
	  倪宽   汉代官吏。历仕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汉武帝太初九年,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倪宽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倪宽像取自民国修《浙江上虞横山倪氏宗谱》。   
      傅俊   东汉大将。刘秀徇襄城,俊以县亭长迎军,拜为校尉。常从征伐,以功封昆阳侯,拜积弩将军。将兵徇江东,扬州悉定。傅俊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傅俊   东汉大将。刘秀徇襄城,俊以县亭长迎军,拜为校尉。常从征伐,以功封昆阳侯,拜积弩将军。将兵徇江东,扬州悉定。傅俊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刘交   西汉王侯。刘邦同父异母弟,封楚元王。好读书,夺才艺,受《诗》于荀卿门人浮丘伯,从刘邦起兵,入关后封文信君,转战各地,高祖即位,封为楚王,曾为《诗》传,称《元王诗》。刘交像取自1916年《浦城刘氏五修族谱》。
	  刘交   西汉王侯。刘邦同父异母弟,封楚元王。好读书,夺才艺,受《诗》于荀卿门人浮丘伯,从刘邦起兵,入关后封文信君,转战各地,高祖即位,封为楚王,曾为《诗》传,称《元王诗》。刘交像取自1916年《浦城刘氏五修族谱》。   
      刘彻(汉武帝)   即汉武帝,西汉皇帝。汉景帝子,母王美人。前141—前87在位。刘彻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刘彻头像取自《集古像赞》。
	  刘彻(汉武帝)   即汉武帝,西汉皇帝。汉景帝子,母王美人。前141—前87在位。刘彻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刘彻头像取自《集古像赞》。   
      刘恒(汉文帝)   即汉文帝,西汉皇帝。高祖中子,初封代王,吕后死,大臣诛诸吕,迎立为帝,前180—前157在位。景帝因之,史称“文景之治”。刘恒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刘恒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刘恒与窦皇后、慎夫人画像取自宋人绘《却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恒(汉文帝)   即汉文帝,西汉皇帝。高祖中子,初封代王,吕后死,大臣诛诸吕,迎立为帝,前180—前157在位。景帝因之,史称“文景之治”。刘恒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刘恒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刘恒与窦皇后、慎夫人画像取自宋人绘《却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刘炟(汉章帝)   东汉皇帝,即汉章帝。庙号肃宗,明帝第五子,母贾贵人。75—88在位。与明帝年间合称“明章之治”。刘炟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刘炟(汉章帝)   东汉皇帝,即汉章帝。庙号肃宗,明帝第五子,母贾贵人。75—88在位。与明帝年间合称“明章之治”。刘炟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刘秀(汉光武帝)   即汉光武帝,东汉王朝开国皇帝。汉高祖九世孙。王莽末,加入绿林军,大破莽兵于昆阳,镇压并收编铜马等农民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镇压赤眉军,讨平公孙述等,统一全国。25—57在位三十三年。刘秀立姿画像取自唐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刘秀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刘秀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刘秀(汉光武帝)   即汉光武帝,东汉王朝开国皇帝。汉高祖九世孙。王莽末,加入绿林军,大破莽兵于昆阳,镇压并收编铜马等农民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镇压赤眉军,讨平公孙述等,统一全国。25—57在位三十三年。刘秀立姿画像取自唐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刘秀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刘秀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   
      刘邦(汉高祖)   即汉高祖,西汉开国皇帝。秦末为泗水亭长,秦二世末年,陈胜起义,起兵响应,称沛公。汉王元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汉王五年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汉朝。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在位八年。刘邦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刘邦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汉高祖册页》为明仇英绘。刘邦祭孔图取自明代无名氏绘《圣迹图》。《汉殿论功图》明刘俊绘,美国私人藏)。刘邦题跋立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刘邦头像取自《集古像赞》。刘邦半身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贵池刘氏宗谱》
	  刘邦(汉高祖)   即汉高祖,西汉开国皇帝。秦末为泗水亭长,秦二世末年,陈胜起义,起兵响应,称沛公。汉王元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汉王五年战胜项羽,即皇帝位,建立汉朝。汉承秦制,中央集权。在位八年。刘邦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刘邦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汉高祖册页》为明仇英绘。刘邦祭孔图取自明代无名氏绘《圣迹图》。《汉殿论功图》明刘俊绘,美国私人藏)。刘邦题跋立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刘邦头像取自《集古像赞》。刘邦半身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贵池刘氏宗谱》   
      刘骜(汉成帝)   即汉成帝,西汉皇帝。元帝子,母王皇后,即位后,耽于酒色,宠爱歌女赵飞燕,立为皇后,又以飞燕妹为昭仪。又纵容外戚王氏专政,母舅等皆封侯居高位。政治腐败,百姓流离。前33—前7年在位二十七年。刘骜画像取自《朱云折槛图》南宋绘,无款,北京徐悲鸿美术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一幅。描绘朱云直谏请诛安昌侯张禹,成帝怒,欲斩之,朱云手攀殿槛,槛折,辛庆忌相救,得免死。后帝知为忠言,修槛时命保存原样之典故。
	  刘骜(汉成帝)   即汉成帝,西汉皇帝。元帝子,母王皇后,即位后,耽于酒色,宠爱歌女赵飞燕,立为皇后,又以飞燕妹为昭仪。又纵容外戚王氏专政,母舅等皆封侯居高位。政治腐败,百姓流离。前33—前7年在位二十七年。刘骜画像取自《朱云折槛图》南宋绘,无款,北京徐悲鸿美术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一幅。描绘朱云直谏请诛安昌侯张禹,成帝怒,欲斩之,朱云手攀殿槛,槛折,辛庆忌相救,得免死。后帝知为忠言,修槛时命保存原样之典故。   
      卓茂   东汉大臣。西汉元帝时学于长安,事博士江生,习《诗》、《礼》及历算,称为通儒。初辟丞相府史,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刘玄更始政权时,为侍中祭酒,以年老辞归。光武即位,以为太傅,封褒德侯。卓茂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卓茂   东汉大臣。西汉元帝时学于长安,事博士江生,习《诗》、《礼》及历算,称为通儒。初辟丞相府史,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刘玄更始政权时,为侍中祭酒,以年老辞归。光武即位,以为太傅,封褒德侯。卓茂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卜式   西汉大臣,以牧羊致富。武帝时,上书愿输家财之半助边,召拜中郎,赐爵左庶长,令牧羊上林。式以牧羊喻治民。历任缑氏令、成皋令,累迁齐相。元鼎中为御史大夫。后以反对盐铁专卖,贬为太子太傅。以寿终。卜式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卜式   西汉大臣,以牧羊致富。武帝时,上书愿输家财之半助边,召拜中郎,赐爵左庶长,令牧羊上林。式以牧羊喻治民。历任缑氏令、成皋令,累迁齐相。元鼎中为御史大夫。后以反对盐铁专卖,贬为太子太傅。以寿终。卜式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司马迁   汉代史学家。司马谈子。早年游历遍及南北,初任郎中,曾奉使巴、蜀、笮、昆明等地,并随武帝寻游名山大川,元封三年,继父任太史令,得博览皇室秘书。天汉二年,为李陵降匈奴辩解,受腐刑,发愤辑理,写成《史记》。司马迁之《史记》(《太史公书》)是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对后世史学、文学均有深远影响。司马迁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司马迁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司马坐姿题跋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司马迁题跋坐像取自清上
	  司马迁   汉代史学家。司马谈子。早年游历遍及南北,初任郎中,曾奉使巴、蜀、笮、昆明等地,并随武帝寻游名山大川,元封三年,继父任太史令,得博览皇室秘书。天汉二年,为李陵降匈奴辩解,受腐刑,发愤辑理,写成《史记》。司马迁之《史记》(《太史公书》)是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对后世史学、文学均有深远影响。司马迁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司马迁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司马坐姿题跋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司马迁题跋坐像取自清上   
      吴芮   西汉王侯。秦时为番阳令,甚得民心,秦末率越人起兵,号曰番君,英布归芮,以女妻之,从项羽入函谷关,受封为衡山王,与九江王英布击杀义帝于江中,高祖即位,以芮部将梅鋗曾从入关功多,故德芮,封长沙王,都临湘。吴芮像取自诒安堂1929年《呉氏宗谱》。
	  吴芮   西汉王侯。秦时为番阳令,甚得民心,秦末率越人起兵,号曰番君,英布归芮,以女妻之,从项羽入函谷关,受封为衡山王,与九江王英布击杀义帝于江中,高祖即位,以芮部将梅鋗曾从入关功多,故德芮,封长沙王,都临湘。吴芮像取自诒安堂1929年《呉氏宗谱》。   
      坚镡   东汉大将。为郡县吏,从刘秀为偏将军,常从征伐,平河北,光武帝即位,拜杨化将军,封濦强侯。后攻洛阳,降朱鲔。每战辄先当矢石。建武六年定封合肥侯。坚镡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坚镡   东汉大将。为郡县吏,从刘秀为偏将军,常从征伐,平河北,光武帝即位,拜杨化将军,封濦强侯。后攻洛阳,降朱鲔。每战辄先当矢石。建武六年定封合肥侯。坚镡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崔瑗   东汉官吏、学者、书法家。早孤,鋭志好学,师从贾逵,明天文历数,京房《易传》。顺帝时举茂才。迁汲县令,开稻田数百顷,百姓歌之汉安初迁济北相。善文辞,工章草,著有《草书势》。崔瑗像取自清宣统元年南陵徐氏刻《崔府君祠录》。
	  崔瑗   东汉官吏、学者、书法家。早孤,鋭志好学,师从贾逵,明天文历数,京房《易传》。顺帝时举茂才。迁汲县令,开稻田数百顷,百姓歌之汉安初迁济北相。善文辞,工章草,著有《草书势》。崔瑗像取自清宣统元年南陵徐氏刻《崔府君祠录》。   
      庞德公   东汉末高士。居岘山南,躬耕垄上,与诸葛亮、司马徽、徐庶等友善,被誉为知人,刘表数延请,不至,后携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庞德公版像取自清代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晚笑堂画集》。庞德公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庞德公   东汉末高士。居岘山南,躬耕垄上,与诸葛亮、司马徽、徐庶等友善,被誉为知人,刘表数延请,不至,后携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庞德公版像取自清代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晚笑堂画集》。庞德公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张良   西汉初大臣。祖与父相继为韩相。募力士于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后从刘邦,为主要谋士,高帝六年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张良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张良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愿从赤松子游图轴》清张风绘。张良题跋坐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张良题跋全身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张良侧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张良半身像取自清宣统元年修《四川汉州张氏族谱》。张良立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良   西汉初大臣。祖与父相继为韩相。募力士于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后从刘邦,为主要谋士,高帝六年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张良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张良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愿从赤松子游图轴》清张风绘。张良题跋坐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张良题跋全身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张良侧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张良半身像取自清宣统元年修《四川汉州张氏族谱》。张良立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衡   东汉官吏、天文学家、文学家。通《五经》,贯六艺,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时征拜郎中,迁太史令,后迁侍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征拜尚书卒。创制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作《东京赋》、《应间赋》、《思玄赋》。
	  张衡   东汉官吏、天文学家、文学家。通《五经》,贯六艺,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时征拜郎中,迁太史令,后迁侍中,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征拜尚书卒。创制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作《东京赋》、《应间赋》、《思玄赋》。   
      摄摩腾   东汉高僧。尝将《金光明经》于天竺,明帝于永平十年遣郎中蔡愔往天竺访求佛法,寻邀摄摩腾、竺法兰来汉,以白马驮佛经佛像至洛阳,明年,帝筑白马寺为二僧居所,合译《四十二章经》是为我国汉译佛经及有僧寺之始。摄摩腾像取自虚云和尚重辑,1935年刊本《佛祖道影》。
	  摄摩腾   东汉高僧。尝将《金光明经》于天竺,明帝于永平十年遣郎中蔡愔往天竺访求佛法,寻邀摄摩腾、竺法兰来汉,以白马驮佛经佛像至洛阳,明年,帝筑白马寺为二僧居所,合译《四十二章经》是为我国汉译佛经及有僧寺之始。摄摩腾像取自虚云和尚重辑,1935年刊本《佛祖道影》。   
      景丹   东汉大将。少学于长安,新莽时举四科,为朔调连率副贰。刘玄更始时为上谷长史。将兵归刘秀,为偏将军,击破王郎将儿宏等,从征河北。光武即位,拜骠骑大将军,封栎阳侯。卒于军。景丹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景丹   东汉大将。少学于长安,新莽时举四科,为朔调连率副贰。刘玄更始时为上谷长史。将兵归刘秀,为偏将军,击破王郎将儿宏等,从征河北。光武即位,拜骠骑大将军,封栎阳侯。卒于军。景丹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朱云   西汉官吏、学者。少好任侠,年四十,学《易》、《论语》,元帝时,与少府五鹿充宗论难,连折之,为博士,迁杜陵令,后为槐里令,为人狂直,数上疏攻击朝廷大臣尸位素餐,遂废锢,终元帝逝。朱云于成帝时,又廷辱丞相张禹为佞臣,帝怒,欲斩之,以左将军辛庆忌死争,遂获赦,自是不复仕。晚年教授生徒,卒年七十余。朱云画像取自南宋人绘《折槛图》,《折槛图》传世有两本,一本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本曾是徐悲鸿收藏,现藏北京徐悲鸿美术馆。朱云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朱云   西汉官吏、学者。少好任侠,年四十,学《易》、《论语》,元帝时,与少府五鹿充宗论难,连折之,为博士,迁杜陵令,后为槐里令,为人狂直,数上疏攻击朝廷大臣尸位素餐,遂废锢,终元帝逝。朱云于成帝时,又廷辱丞相张禹为佞臣,帝怒,欲斩之,以左将军辛庆忌死争,遂获赦,自是不复仕。晚年教授生徒,卒年七十余。朱云画像取自南宋人绘《折槛图》,《折槛图》传世有两本,一本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本曾是徐悲鸿收藏,现藏北京徐悲鸿美术馆。朱云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李忠   东汉大将。刘玄时为都尉,与任光同奉刘秀,为佑大将军,封武国侯。从征伐。光武即位,更封中水侯。建武六年,迁丹阳太守,起学校,习礼容,选用明经,垦田增多。官至豫章太守。李忠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李忠   东汉大将。刘玄时为都尉,与任光同奉刘秀,为佑大将军,封武国侯。从征伐。光武即位,更封中水侯。建武六年,迁丹阳太守,起学校,习礼容,选用明经,垦田增多。官至豫章太守。李忠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李通   东汉大将。初仕王莽,为武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绿林军起,与刘秀定计举兵。刘玄更始时任大将军,封西平王。娶秀妹伯姬。光武即位,为卫尉,封固始侯,后拜大司农,居守京师,旋为前将军,位至大司空。李通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李通   东汉大将。初仕王莽,为武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绿林军起,与刘秀定计举兵。刘玄更始时任大将军,封西平王。娶秀妹伯姬。光武即位,为卫尉,封固始侯,后拜大司农,居守京师,旋为前将军,位至大司空。李通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杜乔   东汉大臣。初举孝廉。辟司徒杨震府。后为南郡太守,转东海相,入拜侍中。顺帝汉安元年,为光禄大夫,按察兖州。累迁大司农、大鸿胪。桓帝立,任太尉。为大将军梁冀所谮,死狱中。杜乔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杜乔   东汉大臣。初举孝廉。辟司徒杨震府。后为南郡太守,转东海相,入拜侍中。顺帝汉安元年,为光禄大夫,按察兖州。累迁大司农、大鸿胪。桓帝立,任太尉。为大将军梁冀所谮,死狱中。杜乔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杜茂   东汉大将。刘玄更始年间从刘秀,为中坚将军,常从征伐。光武即位,任大将军,封乐乡侯。镇压五校等农民军。建武三年拜骠骑大将军,击沛郡、拔芒,又引兵屯田晋阳、广武,以御匈奴。建武十三年,后封脩侯、参蘧乡侯。杜茂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杜茂   东汉大将。刘玄更始年间从刘秀,为中坚将军,常从征伐。光武即位,任大将军,封乐乡侯。镇压五校等农民军。建武三年拜骠骑大将军,击沛郡、拔芒,又引兵屯田晋阳、广武,以御匈奴。建武十三年,后封脩侯、参蘧乡侯。杜茂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杨震   东汉大臣、学者。历官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安帝延光二年为太尉,时帝乳母王圣与宦官樊丰等贪横骄侈,震屡上疏切谏,为樊丰所诬,免官,自杀。杨震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杨震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杨震半身之像取自清乾隆修《浙江余姚杨氏宗谱》。
	  杨震   东汉大臣、学者。历官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安帝延光二年为太尉,时帝乳母王圣与宦官樊丰等贪横骄侈,震屡上疏切谏,为樊丰所诬,免官,自杀。杨震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杨震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杨震半身之像取自清乾隆修《浙江余姚杨氏宗谱》。   
      桓荣   东汉官吏、学者。少习《欧阳尚书》,师九江朱普。家贫以佣自给。王莽末隐匿山谷。光武帝召说《尚书》。拜议郎,入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敷奏经书。拜博士,迁太子少傅,官至太常。明帝即位,拜为五更,封关内侯。桓荣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桓荣   东汉官吏、学者。少习《欧阳尚书》,师九江朱普。家贫以佣自给。王莽末隐匿山谷。光武帝召说《尚书》。拜议郎,入授太子。每朝会,辄令荣敷奏经书。拜博士,迁太子少傅,官至太常。明帝即位,拜为五更,封关内侯。桓荣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汲黯   西汉大臣,景帝时以父任为太子洗马。武帝初为谒者,出为东海太守,有治绩。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好直谏廷诤,武帝称为“社稷之臣”。主张与匈奴和亲。以事免官,居田园数年,召拜淮阳太守,卒官。汲黯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汲黯   西汉大臣,景帝时以父任为太子洗马。武帝初为谒者,出为东海太守,有治绩。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好直谏廷诤,武帝称为“社稷之臣”。主张与匈奴和亲。以事免官,居田园数年,召拜淮阳太守,卒官。汲黯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温序   东汉官吏。仕州从事。东汉建武二年,受平定北州骑都尉弓里戍荐,征为侍御史,六年,拜谒者,迁护羌校尉。行部至襄武,被凉州割据者隗嚣部将苟宇劫持,并劝其投降,序谓受国重任,分当效死,伏剑而死。温序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温序   东汉官吏。仕州从事。东汉建武二年,受平定北州骑都尉弓里戍荐,征为侍御史,六年,拜谒者,迁护羌校尉。行部至襄武,被凉州割据者隗嚣部将苟宇劫持,并劝其投降,序谓受国重任,分当效死,伏剑而死。温序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焦光   东汉高士。隐居镇江樵山(今称焦山)。焦光像取自国学图书馆1933年影印《润州先贤录》。
	  焦光   东汉高士。隐居镇江樵山(今称焦山)。焦光像取自国学图书馆1933年影印《润州先贤录》。   
      王尊   西汉官吏。少孤贫,为人牧羊,能史书。年十三为郡小吏,以高第擢为安定太守。元帝、成帝时,历任县令、郡太守、部刺史、王国相、京兆尹。与曾任京兆尹之王章、王骏齐名,号称三王。王尊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王尊   西汉官吏。少孤贫,为人牧羊,能史书。年十三为郡小吏,以高第擢为安定太守。元帝、成帝时,历任县令、郡太守、部刺史、王国相、京兆尹。与曾任京兆尹之王章、王骏齐名,号称三王。王尊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王常   东汉大将。与王凤、王匡等起事于云杜绿林山。刘玄更始时为廷尉、大将军,参加昆阳之战,大败莽军。后行南阳太守事。光武即位,常将妻自诣洛阳,西击隗嚣,北拒卢芳,累拜横野大将军,位在诸将之上。封山桑侯。王常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王常   东汉大将。与王凤、王匡等起事于云杜绿林山。刘玄更始时为廷尉、大将军,参加昆阳之战,大败莽军。后行南阳太守事。光武即位,常将妻自诣洛阳,西击隗嚣,北拒卢芳,累拜横野大将军,位在诸将之上。封山桑侯。王常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王昭君   西汉明妃。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宫中,竟宁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帝以昭君赐之,号宁胡阏氏。呼韩邪死,上书求归,成帝命从胡俗。前阏氏子复株絫单于继立,复妻昭君,生二女。卒葬匈奴,世称青冢。王昭君相传入宫后,不肯贿赂画工,入宫数岁,不得见帝,遂自请嫁于匈奴。临行,元帝方知其美,查明原委后,乃尽杀画工毛延寿等。《列女传图—昭君琵琶》、《昭君出塞》均为明仇英绘。王昭君像取自明人绘《千秋绝艳图》,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王昭君出塞图》清费丹旭绘,故宫博物院藏。《昭君出塞图》清华嵒绘,上海文物商店藏。王昭君版刻像取自
	  王昭君   西汉明妃。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宫中,竟宁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帝以昭君赐之,号宁胡阏氏。呼韩邪死,上书求归,成帝命从胡俗。前阏氏子复株絫单于继立,复妻昭君,生二女。卒葬匈奴,世称青冢。王昭君相传入宫后,不肯贿赂画工,入宫数岁,不得见帝,遂自请嫁于匈奴。临行,元帝方知其美,查明原委后,乃尽杀画工毛延寿等。《列女传图—昭君琵琶》、《昭君出塞》均为明仇英绘。王昭君像取自明人绘《千秋绝艳图》,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王昭君出塞图》清费丹旭绘,故宫博物院藏。《昭君出塞图》清华嵒绘,上海文物商店藏。王昭君版刻像取自   
      王梁   东汉大将。初为刘秀偏将军,从平河北,拜野王令,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光武即位,拜大司空,封武强侯。建武二年,以事免官,旋任中郎将,行执金吾事,率军镇压赤眉军别校、五校等部。后历山阳太守、河南尹、济南太王梁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王梁   东汉大将。初为刘秀偏将军,从平河北,拜野王令,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光武即位,拜大司空,封武强侯。建武二年,以事免官,旋任中郎将,行执金吾事,率军镇压赤眉军别校、五校等部。后历山阳太守、河南尹、济南太王梁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王章   西汉官吏。以文学为官,迁至谏大夫,敢直言。元帝初,擢为左曹中郎将,被陷免官。成帝立,征为谏大夫,迁司隶校尉,后为京兆尹。时帝舅王凤辅政,章虽为凤所举,斥凤专权。后为凤所陷,下狱死。王章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王章   西汉官吏。以文学为官,迁至谏大夫,敢直言。元帝初,擢为左曹中郎将,被陷免官。成帝立,征为谏大夫,迁司隶校尉,后为京兆尹。时帝舅王凤辅政,章虽为凤所举,斥凤专权。后为凤所陷,下狱死。王章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班固   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其父为史学家班彪,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班固全身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班固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班固   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其父为史学家班彪,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班固全身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班固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田畴   东汉末官吏。初为刘虞从事。虞死,率众入徐无山,数年间众至五千余家。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署司空户曹掾,拜蓨令,为向导,论功行封,固让,拜议郎。田畴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田畴   东汉末官吏。初为刘虞从事。虞死,率众入徐无山,数年间众至五千余家。汉献帝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署司空户曹掾,拜蓨令,为向导,论功行封,固让,拜议郎。田畴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皇甫规   东汉大将。有兵略,初为功曹,与羌战,有功。冲、质二帝间,梁太后临朝,举贤良方正。对策刺梁冀,以为下第,拜郎中,托疾免归,及梁冀诛,公车征拜泰山太守。延熹四年为中郎将,后拜度辽将军,任尚书,迁护羌校尉。皇甫规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皇甫规   东汉大将。有兵略,初为功曹,与羌战,有功。冲、质二帝间,梁太后临朝,举贤良方正。对策刺梁冀,以为下第,拜郎中,托疾免归,及梁冀诛,公车征拜泰山太守。延熹四年为中郎将,后拜度辽将军,任尚书,迁护羌校尉。皇甫规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盖延   东汉大将。有勇力,与吴汉同归刘秀,拜偏将军,从平河北。光武即位,为虎牙将军,建武二年,封安平侯。累战有功,拜左冯翊。卒于位。盖延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盖延   东汉大将。有勇力,与吴汉同归刘秀,拜偏将军,从平河北。光武即位,为虎牙将军,建武二年,封安平侯。累战有功,拜左冯翊。卒于位。盖延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窦融   东汉大将。新莽末曾从王匡镇压绿林、赤眉,拜波水将军。后归刘玄,为张掖属国都尉。刘玄败,被推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光武即位,遂决策归汉,授凉州牧,从破隗嚣,封安丰侯,历大司空、将作大将,行卫尉事。窦融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窦融   东汉大将。新莽末曾从王匡镇压绿林、赤眉,拜波水将军。后归刘玄,为张掖属国都尉。刘玄败,被推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光武即位,遂决策归汉,授凉州牧,从破隗嚣,封安丰侯,历大司空、将作大将,行卫尉事。窦融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竺法兰   东汉高僧。自言诵经论数万章,曾为天竺学者师,明帝时应邀与摄摩腾同时来我国,合译《四十二章经》,卒于洛阳,年约六十余。竺法兰像取自虚云和尚重辑,1935年刊本《佛祖道影》。
	  竺法兰   东汉高僧。自言诵经论数万章,曾为天竺学者师,明帝时应邀与摄摩腾同时来我国,合译《四十二章经》,卒于洛阳,年约六十余。竺法兰像取自虚云和尚重辑,1935年刊本《佛祖道影》。   
      耿纯   东汉大将。刘秀初起,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归之,拜前将军,从平王郎,镇压赤眉、铜马诸部。光武即位,封东光侯,拜东郡太守、太中大夫。耿纯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耿纯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耿纯   东汉大将。刘秀初起,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归之,拜前将军,从平王郎,镇压赤眉、铜马诸部。光武即位,封东光侯,拜东郡太守、太中大夫。耿纯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耿纯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苏武   西汉官吏。武帝时以父任为郎,迁移中监,天汉元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以事被扣,坚贞不屈,居北海边持汉节牧羊十九年,昭帝始元六年,获释回朝,拜为典属国,参与立宣帝,赐爵关内侯。《苏武牧羊图轴》为明陈子和绘。《苏李别泣图》为明陈鸿绶绘。苏武画像取自清任伯年1883绘《苏武牧羊》,中国美术馆藏。《苏武牧羊图》,清黄慎绘,上海博物馆藏。《苏武牧羊扇面画》为清任伯年1881绘,南京博物院藏。《苏武牧羊图立轴》清任伯年1880绘,故宫博物院藏。《苏武牧羊册页》,清任伯年1881-82绘,故宫博物院藏。《苏武牧羊图》1-2
	  苏武   西汉官吏。武帝时以父任为郎,迁移中监,天汉元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以事被扣,坚贞不屈,居北海边持汉节牧羊十九年,昭帝始元六年,获释回朝,拜为典属国,参与立宣帝,赐爵关内侯。《苏武牧羊图轴》为明陈子和绘。《苏李别泣图》为明陈鸿绶绘。苏武画像取自清任伯年1883绘《苏武牧羊》,中国美术馆藏。《苏武牧羊图》,清黄慎绘,上海博物馆藏。《苏武牧羊扇面画》为清任伯年1881绘,南京博物院藏。《苏武牧羊图立轴》清任伯年1880绘,故宫博物院藏。《苏武牧羊册页》,清任伯年1881-82绘,故宫博物院藏。《苏武牧羊图》1-2   
      茅容   东汉贤士。年四十余,耕于野,与同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郭泰见而异之,因留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泰谓为己设;容分半食母,馀半庋置,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泰以为贤,劝令从学,卒以成德。茅容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茅容   东汉贤士。年四十余,耕于野,与同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郭泰见而异之,因留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泰谓为己设;容分半食母,馀半庋置,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泰以为贤,劝令从学,卒以成德。茅容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萧何   西汉大臣。初为沛主吏掾,从刘邦入关,独收秦相府律令图书藏之,以是汉知天下关塞险要,郡县户口。刘邦王汉中,以何为丞相。刘邦称帝,论何功第一,封为酂侯。后定律令制度,封相国。有《九章律》,今佚。萧何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萧何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萧何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萧何头像取自1926年修《安徽旌德江氏宗谱》。
	  萧何   西汉大臣。初为沛主吏掾,从刘邦入关,独收秦相府律令图书藏之,以是汉知天下关塞险要,郡县户口。刘邦王汉中,以何为丞相。刘邦称帝,论何功第一,封为酂侯。后定律令制度,封相国。有《九章律》,今佚。萧何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萧何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萧何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萧何头像取自1926年修《安徽旌德江氏宗谱》。   
      董仲舒   西汉官吏、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帝采纳,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述。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董仲舒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董仲舒版画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董仲舒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刻于明壬申秋日,赵曙绘,吴攀桂赞,赵希献正书,高君殿镌。董仲舒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
	  董仲舒   西汉官吏、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帝采纳,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述。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董仲舒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董仲舒版画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董仲舒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刻于明壬申秋日,赵曙绘,吴攀桂赞,赵希献正书,高君殿镌。董仲舒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   
      董永   东汉孝子。家贫,母早逝,独养父,父亡,无以葬,卖身为奴。传说后遇仙女,匹为夫妇,助其偿债。董永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董永   东汉孝子。家贫,母早逝,独养父,父亡,无以葬,卖身为奴。传说后遇仙女,匹为夫妇,助其偿债。董永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蔡伦   东汉官吏、造纸术改进者。明帝后期入宫,历仕章帝时小黄门、和帝中常侍、尚方令,安帝长乐太仆,封龙亭侯,改进西汉以来用丝麻造纸术,用树皮、敝布、鱼网、麻头为原料,和帝元兴元年奏上,时称“蔡侯纸”。蔡伦像取自清同治修《河南始祖蔡氏通谱》。
	  蔡伦   东汉官吏、造纸术改进者。明帝后期入宫,历仕章帝时小黄门、和帝中常侍、尚方令,安帝长乐太仆,封龙亭侯,改进西汉以来用丝麻造纸术,用树皮、敝布、鱼网、麻头为原料,和帝元兴元年奏上,时称“蔡侯纸”。蔡伦像取自清同治修《河南始祖蔡氏通谱》。   
      蔡琰(蔡文姬)   汉代女诗人。蔡邕之女。博学有才辩,妙于音律,献帝兴平二年,中原战乱为南匈奴所获,归左贤王,生二子,在南匈奴十二年,曹操以金璧赎回,再嫁屯田都尉董祀,奉命忆补其父散佚典籍,文无遗漏,作《悲愤诗》。蔡琰相传作《胡笳十八拍》。《文姬归汉图》(立轴)南宋陈居中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姬归汉图》(册页)南宋人绘,佚名,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文姬归汉图》,辽张瑀绘,吉林省博物馆藏。蔡琰画像清金廷标绘。蔡琰像取自清颜鉴题诗,清王翙绘图,嘉庆间颜氏刻本《百美新咏》。
	  蔡琰(蔡文姬)   汉代女诗人。蔡邕之女。博学有才辩,妙于音律,献帝兴平二年,中原战乱为南匈奴所获,归左贤王,生二子,在南匈奴十二年,曹操以金璧赎回,再嫁屯田都尉董祀,奉命忆补其父散佚典籍,文无遗漏,作《悲愤诗》。蔡琰相传作《胡笳十八拍》。《文姬归汉图》(立轴)南宋陈居中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姬归汉图》(册页)南宋人绘,佚名,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文姬归汉图》,辽张瑀绘,吉林省博物馆藏。蔡琰画像清金廷标绘。蔡琰像取自清颜鉴题诗,清王翙绘图,嘉庆间颜氏刻本《百美新咏》。   
      谯玄   汉代官吏。少好学,能说《易》、《春秋》,成帝时拜议郎,平帝时迁中散大夫。元始四年为绣衣使者,分行天下,观风俗,行诛赏,事未终,王莽居摄,改姓换名,归家隐匿。光武平蜀,玄已卒。诏本郡祠以中牢。谯玄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谯玄   汉代官吏。少好学,能说《易》、《春秋》,成帝时拜议郎,平帝时迁中散大夫。元始四年为绣衣使者,分行天下,观风俗,行诛赏,事未终,王莽居摄,改姓换名,归家隐匿。光武平蜀,玄已卒。诏本郡祠以中牢。谯玄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贾复   东汉大将。少好学,习《尚书》,新莽末年,入绿林军,后归刘秀,任都护将军,从击河北青牧军。光武即位,拜执金吾,迁左将军。屡从征伐,身先士卒。封胶东侯。知帝欲偃武修文,乃敦儒学,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贾复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贾复   东汉大将。少好学,习《尚书》,新莽末年,入绿林军,后归刘秀,任都护将军,从击河北青牧军。光武即位,拜执金吾,迁左将军。屡从征伐,身先士卒。封胶东侯。知帝欲偃武修文,乃敦儒学,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贾复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赵充国   汉代大将。善骑射,有谋略,熟知边情。武帝时,仪六郡良家子补羽林,以假司马从李广击匈奴。以功拜中郎,迁车骑将军长史,擢后将军。昭帝死,与霍光迎昭帝,封营平侯。为卫尉。其子有罪自杀,因罢官。赵充国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赵充国   汉代大将。善骑射,有谋略,熟知边情。武帝时,仪六郡良家子补羽林,以假司马从李广击匈奴。以功拜中郎,迁车骑将军长史,擢后将军。昭帝死,与霍光迎昭帝,封营平侯。为卫尉。其子有罪自杀,因罢官。赵充国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赵壹   东汉辞赋家。耿直倨傲,灵帝光和初,举郡上计至京师,为司徒袁逢所重,名播京中。后十辟公府,并不就。有《刺世疾邪赋》。赵壹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赵壹   东汉辞赋家。耿直倨傲,灵帝光和初,举郡上计至京师,为司徒袁逢所重,名播京中。后十辟公府,并不就。有《刺世疾邪赋》。赵壹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赵岐   东汉官吏、学者。初仕州郡,以廉直疾恶,为人忌惮。桓帝永兴二年辟司空掾。历皮氏长、京兆尹功曹,因贬议宦官唐衡,家属宗亲皆遭杀害,避祸变姓名,卖饼于北海,衡死乃出,拜并州刺史,献帝时征议郎,迁太常。赵岐有《孟子章句》、《三辅決录》。赵岐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赵岐   东汉官吏、学者。初仕州郡,以廉直疾恶,为人忌惮。桓帝永兴二年辟司空掾。历皮氏长、京兆尹功曹,因贬议宦官唐衡,家属宗亲皆遭杀害,避祸变姓名,卖饼于北海,衡死乃出,拜并州刺史,献帝时征议郎,迁太常。赵岐有《孟子章句》、《三辅決录》。赵岐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辛庆忌   西汉大将。辛武贤子。以父任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有战功。元帝初,补金城长史,累迁张掖、酒泉太守,成帝初,征为光禄大夫,执金吾。后拜左将军,为国虎臣,匈奴西域,敬其威信。辛庆忌画像取自南宋人绘《折槛图》,其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二藏北京徐悲鸿美术馆,描绘汉成帝时,朱云上书,请求赐尚方宝剑斩佞臣张禹,成帝震怒,立令将朱云拖下问斩,朱云紧攀栏槛力争乃至槛折,辛庆忌免冠叩头为朱云辩解,成帝省悟,赦免朱云,并保留折槛以旌表忠臣。
	  辛庆忌   西汉大将。辛武贤子。以父任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有战功。元帝初,补金城长史,累迁张掖、酒泉太守,成帝初,征为光禄大夫,执金吾。后拜左将军,为国虎臣,匈奴西域,敬其威信。辛庆忌画像取自南宋人绘《折槛图》,其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二藏北京徐悲鸿美术馆,描绘汉成帝时,朱云上书,请求赐尚方宝剑斩佞臣张禹,成帝震怒,立令将朱云拖下问斩,朱云紧攀栏槛力争乃至槛折,辛庆忌免冠叩头为朱云辩解,成帝省悟,赦免朱云,并保留折槛以旌表忠臣。   
      邓禹   东汉大臣。少游学长安,与刘秀亲善,新莽末从刘秀镇压铜马军。光武帝即位,拜大司徒,封酂侯,渡河入关,所部号称百万,后屡为赤眉军所败,被免大司徒,复拜右将军。击破延岑,封高密侯,行司徒事,明帝时,拜太傅。邓禹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邓禹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邓禹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邓禹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无锡邓氏宗谱》。邓禹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邓禹   东汉大臣。少游学长安,与刘秀亲善,新莽末从刘秀镇压铜马军。光武帝即位,拜大司徒,封酂侯,渡河入关,所部号称百万,后屡为赤眉军所败,被免大司徒,复拜右将军。击破延岑,封高密侯,行司徒事,明帝时,拜太傅。邓禹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邓禹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邓禹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邓禹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江苏无锡邓氏宗谱》。邓禹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邳彤   东汉大将。初仕王莽,后举城降刘秀,为和城太守。刘秀从蓟还,失军,彤遣军迎之,自此常从征伐。光武即位,封灵寿侯,位至太常。邳彤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邳彤   东汉大将。初仕王莽,后举城降刘秀,为和城太守。刘秀从蓟还,失军,彤遣军迎之,自此常从征伐。光武即位,封灵寿侯,位至太常。邳彤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铫期   东汉大将。刘秀略地颍川,闻期重义守信,召署贼曹掾,属邓禹。击破王郎,拜虎牙大将军。镇压铜马、青犊等农民军。光武即位,封安城侯,为魏郡太守,行大将军事。建武五年,从光武还洛阳,拜卫尉。铫期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铫期   东汉大将。刘秀略地颍川,闻期重义守信,召署贼曹掾,属邓禹。击破王郎,拜虎牙大将军。镇压铜马、青犊等农民军。光武即位,封安城侯,为魏郡太守,行大将军事。建武五年,从光武还洛阳,拜卫尉。铫期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闵贡   东汉高士。光武帝建武间,应司徒侯霸之辟。以霸不委以政事而辞去。复以博士征,不至。客居安邑,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安邑令命吏人经常供给之。自叹岂以口腹累安邑,去而客沛,以寿终。闵贡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闵贡   东汉高士。光武帝建武间,应司徒侯霸之辟。以霸不委以政事而辞去。复以博士征,不至。客居安邑,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安邑令命吏人经常供给之。自叹岂以口腹累安邑,去而客沛,以寿终。闵贡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马成   东汉大将。少为县吏,从刘秀定河北。光武即位,任护军都尉,迁杨武将军。击斩李宪,尽平江淮地。建武十四年屯常山、中山以备北边,筑堡壁,起烽燧,以防匈奴侵扰。封全椒侯。马成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马成   东汉大将。少为县吏,从刘秀定河北。光武即位,任护军都尉,迁杨武将军。击斩李宪,尽平江淮地。建武十四年屯常山、中山以备北边,筑堡壁,起烽燧,以防匈奴侵扰。封全椒侯。马成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韩信   西汉诸侯王,封淮阴侯,一代名将。秦二世二年,从项羽,为郎中,不受重用,亡归刘邦,任连敖、治粟都尉,经萧何力荐,任大将军。建议邦东向以图天下,将兵击魏破代,下燕取齐。汉四年任相国,次年为齐王。韩信继与邦围歼项羽于垓下。西汉立,改封楚王,都下邳。有告信谋反,高祖伪游云梦而执之,贬为淮阴侯。高祖十年,陈狶反,与信暗通声气。其舍人举报信谋反发兵袭吕后、太子。为吕后与相国萧何计诱入长乐宫,被斩。韩信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韩信题跋全身像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韩信半身像取自清顾沅
	  韩信   西汉诸侯王,封淮阴侯,一代名将。秦二世二年,从项羽,为郎中,不受重用,亡归刘邦,任连敖、治粟都尉,经萧何力荐,任大将军。建议邦东向以图天下,将兵击魏破代,下燕取齐。汉四年任相国,次年为齐王。韩信继与邦围歼项羽于垓下。西汉立,改封楚王,都下邳。有告信谋反,高祖伪游云梦而执之,贬为淮阴侯。高祖十年,陈狶反,与信暗通声气。其舍人举报信谋反发兵袭吕后、太子。为吕后与相国萧何计诱入长乐宫,被斩。韩信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韩信题跋全身像像取自清上官周绘,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韩信半身像取自清顾沅   
      马援   东汉大将。历仕郡督邮、王莽新成大尹、隗嚣绥德将军、光武陇西太守、伏波将军,以“马革裹尸”自誓,出征匈奴、乌桓,封新息侯。马援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马援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马援半身之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常州马氏宗谱》。
	  马援   东汉大将。历仕郡督邮、王莽新成大尹、隗嚣绥德将军、光武陇西太守、伏波将军,以“马革裹尸”自誓,出征匈奴、乌桓,封新息侯。马援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马援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马援半身之像取自清代修《江苏常州马氏宗谱》。   
      马武   东汉大将。王莽末入绿林军。刘玄更始时,为侍郎,从刘秀破王寻等,拜振武将军。后归刘秀,参与镇压尤来、五幡等部义军。光武即位,为侍中、骑都尉。后以征战有功封杨虚侯。明帝初,拜捕虏将军,破西羌。马武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马武   东汉大将。王莽末入绿林军。刘玄更始时,为侍郎,从刘秀破王寻等,拜振武将军。后归刘秀,参与镇压尤来、五幡等部义军。光武即位,为侍中、骑都尉。后以征战有功封杨虚侯。明帝初,拜捕虏将军,破西羌。马武全身像取自清张士保绘,道光二十六年白松岩刻本《云台三十二将图》。   
      魏相   西汉大臣。少学《易》,为郡卒史。昭帝时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迁河南太守。宣帝即位,征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建言削弱霍氏之权,宣帝善之。地节三年,代韦贤为丞相,封高平侯。卒官。魏相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魏相   西汉大臣。少学《易》,为郡卒史。昭帝时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迁河南太守。宣帝即位,征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建言削弱霍氏之权,宣帝善之。地节三年,代韦贤为丞相,封高平侯。卒官。魏相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黄霸   西汉大臣。历官廷尉长、丞相长史、扬州刺史、颖川太守、赐爵关内侯、除丞相,封建成侯。后世以霸与龚遂为循吏代表,合称龚黄。黄霸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黄霸像取自清代修《安徽新安黄氏宗谱》。
	  黄霸   西汉大臣。历官廷尉长、丞相长史、扬州刺史、颖川太守、赐爵关内侯、除丞相,封建成侯。后世以霸与龚遂为循吏代表,合称龚黄。黄霸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黄霸像取自清代修《安徽新安黄氏宗谱》。   
      霍去病   西汉名将,卫皇后姊少儿子,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两次大败匈奴,控制河西地区,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四年,又和卫青分兵击匈奴主力。汉武帝曾为其建造府第,拒绝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前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霍去病   西汉名将,卫皇后姊少儿子,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两次大败匈奴,控制河西地区,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四年,又和卫青分兵击匈奴主力。汉武帝曾为其建造府第,拒绝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前后六次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卓文君   西汉才女,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妻,与司马相如的爱情佳话流传后世。
	  卓文君   西汉才女,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妻,与司马相如的爱情佳话流传后世。   
 
		
		